有段历史曾被西方世界刻意忽略,有个名字值得每个中国人刻在心里。当纳粹的暴行被反复铭记时,另一场屠杀却在国际上近乎失声,直到一个华裔女性站出来,独自与一个国家的谎言对抗。
![]()
张纯如在美国长大,父母常提起南京大屠杀,可她翻遍美国图书馆,都找不到一本详实的英文记载。老师说从没听过这段历史,西方二战史书里也鲜有提及。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死难者超过30万,可日本政府一直拒绝承认这段罪行。
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加州库比蒂诺参加一场纪念活动,现场展出的黑白照片让她浑身发冷:人头罗列、开肠破肚,受害者的痛苦刻在脸上。她后来坦言,当时愤怒得几乎失去知觉,当下就决定要说出真相。这年她26岁,放弃了轻松的选题,立志写西方第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实著作。
![]()
1995年7月,她独自来到南京,中文不算熟练的她,在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孙宅巍的帮助下走访幸存者。她给李秀英、夏淑琴录像,逐帧逐句地弄清楚她们的心声,追问从起床时间到天气的细节,发现证词和西方传教士的日记完全吻合。人力车夫潘开明提到的逃生路线,她在旧地图上一一核对,没有一处矛盾。白天采访时她对幸存者格外温柔,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晚上逐字整理资料,闷热的天气里每天工作超过十小时,一度带着生病的身躯在工作。
![]()
之后她跑到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在布满灰尘的档案里翻找传教士、军官的日记。在这里认识了华裔学者邵子平,对方提起南京安全区主席拉贝值得研究,建议她找找相关资料。张纯如发了很多封信,1996年4月终于联系上柏林的拉贝外孙女莱因哈特。可对方起初不愿多谈,直到听说日本右翼否认历史才松口,说日记有2000多页藏在舅舅家。邵子平懂德文,帮她反复沟通,最终拿到日记副本。为了把这段内容加进书里,张纯如特意推迟了出版计划,还花了很多时间和费用复制文献,将其中一份捐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1997年11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出版,立刻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连续10周在列,仅美国就卖出50多万册,被翻译成15种语言,连白宫都把它当作总统参考读物。哈佛、耶鲁的历史学家给予高度评价,美国《读者文摘》还把她印在了封面上。
可麻烦也随之而来。日本驻美大使公开指责她“误导公众”,质疑照片真实性。张纯如直接回应,书中350多条注释都有详尽出处,还经过权威学者审阅。日本右翼的报复更凶狠,一个叫傅佛果的学者挑刺说她不该用“Holocaust”一词,还好犹太编辑苏珊·拉宾娜站出来反驳。她收到装着两颗子弹的威胁信,母亲当场愣在原地,父亲的朋友都建议给她找保镖。她不得不频繁换电话号码,不敢透露家人信息。
![]()
1998年12月,张纯如在美国一档电视节目里与时任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辩论。她要求日本承认罪行、书面道歉并赔偿,可对方只含糊说“发生了很不幸的事”。张纯如立刻追问:“你听到道歉了吗?我没听到。” 后来人们才知道,日本外务省一直在暗中资助《日本回声》等刊物,专门发表抹黑她的文章,甚至冒用已去世学者的名字撰稿。这些攻击加上长期接触血腥史料,让她开始失眠、厌食,患上了抑郁症。
2004年11月9日,36岁的她在加州盖洛斯镇的轿车里开枪自杀,美国230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件事,华人社区一片震动。后来美国律师兰迪·霍普金斯调查发现,那些诋毁文章果然是日本外务省资助的,连刊物出版商后来都公开承认这一点。
![]()
如今她的纪念馆在江苏淮安开馆,《拉贝日记》被广泛传播,可日本右翼的否认从未停止。那些说历史该被忘记的人,该想想夏淑琴身上的刀疤,想想潘开明的血泪回忆,更该想想那个为真相燃尽自己的女人。她用生命举着的火把,难道该熄灭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