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
一边是创新发展“核爆点”的跃升突破,一边是啃下城市治理“硬骨头”的坚韧不拔。一座城市的真实模样,往往藏在高光进阶与市井生活的交织里。
这一周的上海,经济数据跑出向上曲线,前三季度GDP逆势而进。同时,一件具体微小的民生难题画上句号:旧里弄堂,最后6493户居民告别了“拎马桶”的日子。城市发展与民生实事,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了最自然的交汇点。
经济发展,靠“硬核”实力。全力抓好“十四五”收官,谋划“十五五”开局,承担“五个中心建设”重任的上海,拿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实属不易。解码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是三大先导产业快速增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拿下工业产值近半壁江山,是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增长,是“上海制造”出口创下单季新高,也是消费市场人气回归。这些鲜活的数字,勾勒出上海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也构成了支撑经济大局的“硬核”力量。
![]()
上海三季度数据公布之时,正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锚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会议明确指出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这也为上海的城市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的确,一座城市的魅力绝不止于阶梯向上的GDP数字。它的温度,恰恰蕴藏在那些最细微、最具体的民生关切之中。
拎马桶问题,看上去似乎不大,彻底解决却极难。“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面对最后的“硬骨头”,上海拿出了“绣花”功夫。杨浦的工作人员为摸清底数,对全区63个倒粪站逐个蹲守统计;虹口的干部逐户摸排破解难题;黄浦的同志为邻里和谐多次调整方案。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一区一策、一项目一方案、一户一档”,背后是数不清的琐碎细节。精细入微的城市治理,绣出的是城市的温度与市民尊严,考验的是城市治理的耐心和智慧。
当79岁的老人站在新改造的卫生设施前,面带笑容说“真的很开心”。朴实不过的话语里,蕴含着老人告别大半辈子“拎马桶”生活的欣慰。“人民城市”的宏大理念,变成了家门口实实在在的幸福。
更有深意的是,10月26日,世界城市日全球大会在上海开幕,向全球推广“以人为本”的经验。何为“上海经验”?是5.5%经济增速所代表的创新活力,是“拎马桶”改造所彰显的民生温度,是“一户一策”所体现的治理精度,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所蕴含的规划巧思,更是通过世界城市日所贡献的全球维度。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将高质量发展细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日常生活,又将民生的点滴改善汇聚成推动城市前行的力量。这或许就是一座超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书写的一份动人答卷。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