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期导读
![]()

编者按
2025年电影科技发展创新座谈会于近日召开,会议主题为“融汇科技新动能 共铸电影强国梦”,聚焦电影科技发展融合实践与演进趋势展开深入探讨。虚拟现实(VR)影像作为融合应用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三维建模、实时渲染、空间定位追踪等多领域高新技术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已广泛应用于影视制作、游戏开发、文化旅游等多个行业。在VR电影领域,技术路线日益清晰,其核心关键在于构建标准化技术体系,规范和保障优质影片的稳定供给;系统构建适配电影艺术需求的VR技术框架,打通制作、发行、放映、运营全链条;深化用户沉浸体验研究,探索VR特有的沉浸式视听场景构建与应用;研究如何解构重构传统电影时空观念、视觉节奏与情感传递,科学拓展艺术表达边界。本期特设“虚实融合与智能交互”专题,深入探讨虚实融合技术在VR电影场景构建与叙事创新中的关键作用,细致分析智能交互如何赋能用户体验升级与内容生成路径优化,并基于当前VR电影创作在技术应用、美学探索、用户接受度等方面面临的发展瓶颈与演进趋势进行探讨。同时,本期遴选数字电影LED放映发行母版制作、沉浸式音频等主题论文,呈现电影科技研究前沿与产业创新实践,欢迎广大读者关注。
——本期责编
![]()
专家点评
![]()
近年来,扩展现实(XR)技术和沉浸式影像发展迅猛,XR产业逐渐步入稳步发展期,并加快与电影产业推进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虚拟现实(VR)电影和电影沉浸视听业务进入快速上升期,其与元宇宙(Metaverse)的虚实融合和智能交互思想高度契合,即追求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实现无缝虚实融合和高度智能交互。元宇宙的兴起为虚拟现实产业和沉浸视听业务的发展升级拓展了广度和深度,电影产业需要积极发展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术,大力发展电影级沉浸视听业务,加快构建电影元宇宙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以适应大视听时代和元宇宙时代的发展要求。《VR大空间视角下沉浸式影像接受效果对比研究》一文在提出VR影像大空间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对三维采集建模、高保真渲染重建、注意力机制与沉浸体验等沉浸式影像关键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并以红色文化资源空间叙事与沉浸传播为应用场景,针对VR大空间沉浸式影像观众接受效果开展实证分析和对比研究,为VR电影的空间化叙事与沉浸式传播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于推动虚拟现实电影和沉浸式影像的创作生产与发展应用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虚拟现实电影在电影行业属于新生事物,伴随关键核心技术不断进步突破、软硬件系统持续提质升级、技术模式与整体解决方案不断创新优化,虚拟现实电影未来将呈现高品质、多元化、规范化发展态势,并将为服务新时代电影产业提质增效发挥积极作用。
——刘达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央宣传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总工程师
《现代电影技术》主编
虚拟场景即通过数字技术搭建的可用于拍摄的虚拟空间。虚拟场景参与影视制作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设计、建模、渲染、合成、后期等环节。从早期的蓝幕/绿幕数字合成到以StageCraft为代表的LED虚拟摄影棚,再到影片《阿凡达:水之道》式的全沉浸虚拟摄制,虚拟场景在影视拍摄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借助虚拟场景,创作者可为作品提供完全独立于现实之外的发生场域,同时,虚拟场景的建构性质也使创作者能够随心所欲地调整出最理想的场景。随着UE、U3D等实时渲染引擎和硬件设备的不断迭代升级,以及云渲染、渲染农场等配套技术与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虚拟场景的重要性将持续提升。此外,近年来以GPT、DeepSeek等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理解、逻辑推理等方面展现出的惊人潜力,也为人机协同工作的新模式提供了可能。《影视虚拟场景智能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从虚拟场景优化着手,依托于大模型的语义理解、多模态感知等能力,构建了由表达单元构建、意象生成、一致性评估、反馈调节四个环节组成的虚拟场景优化流程,并通过原型系统展示了这一优化流程的可行性与生成效果。本文的研究实现了基于自然语言对虚拟场景意象的自动优化,有助于推动影视内容制作的智能化发展,尤其在体量庞大、协作程度较高的项目中更具应用价值与发展潜力。
——贾云鹏
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随着数字显示技术的发展进步和迭代升级,LED电影放映系统凭借高亮度、广色域、高对比度等性能优势,有望取代传统银幕放映成为下一代主流电影放映模式。然而,基于主动发光原理的LED放映与传统投影式放映在成像机制上存在本质区别,同时传统电影母版制作和监看环境以银幕放映为基准,制作的影片亮度低、对比度低、色彩层次不够丰富,难以充分体现LED显示技术的先天优势,制约了国产LED影厅的建设推广。为充分发挥LED电影放映的技术优势,提升观众的沉浸感和观影体验,《数字电影LED放映发行母版制作技术及流程方案研究》一文分析解读了国内外数字电影发行母版制作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在传统电影放映制版系统的基础上,结合LED电影放映技术特点,研究分析了LED电影制版的调色转换、LED显示监看、色彩一致性校准等关键技术,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LED电影制版的工作流程方案,为搭建LED电影制版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有助于促进LED影厅的建设推广,有效提升我国电影放映质量,让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高新技术变革带来的观影体验升级。
——董强国
高级工程师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央宣传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检测认证北方中心副主任
![]()
本期目录
![]()
重点关注
◎ 毛羽同志在2025年电影科技发展创新座谈会上的讲话
—— 毛 羽
虚实融合与智能交互专题
◎ VR大空间视角下沉浸式影像接受效果对比研究——以李白烈士故居为例
—— 田 丰 王逸庭 俞 静
华旻磊 吴毅斌 俞卢江
◎ 影视虚拟场景智能优化方法研究
—— 刘梦雅 闫大鹏
◎ 虚拟现实电影影像创作技术研究与美学前瞻
—— 万 波
研究与开发
◎ 数字电影LED放映发行母版制作技术及流程方案研究
—— 李虹珊
◎ 面向臂型摄影机器人的摄影机FREE⁃D协议数据转换设备研发
—— 贺京杰 管若辰 柯 毅
◎ 基于对象的音频系统在影视环境的空间建构研究
—— 刘迅豪 赵晓雨
视听科技教研
◎ 基于人工智能(AI)的中国动画表演产教模式新探索
—— 刘 阔 单传蓬 申岚天
技术应用
◎ 基于分层动态融合算法的电影智能推荐系统研究
—— 马荣彦
◎ 动作捕捉技术在动画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 窦熙洋
![]()
文章概要
![]()
VR大空间视角下沉浸式影像接受效果对比研究——以李白烈士故居为例
【摘要】沉浸式虚拟现实(VR)影像作为影像艺术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新形态,正广泛应用于红色文化传播、教育推广与影像创作等领域。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对红色资源的数字采集、三维建模、沉浸呈现与影像化传播路径进行探讨,并提出VR影像大空间概念。以李白烈士故居为案例,通过比较不同沉浸式影像形式与实地体验的差异,发现高保真虚拟重建能够在视觉认知、注意力分配与情感共鸣上接近现场观影体验,为观众提供更自由的互动与沉浸空间。这一实践表明,VR影像具备超越传统记录方式的表现力,可在影像创作中实现叙事的延展与再造。本研究探索为沉浸式影像创作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示,也为虚拟摄制与观众沉浸体验研究开辟了交叉路径。
影视虚拟场景智能优化方法研究
【摘要】虚拟场景已成为当代影视制作中表达视觉意图的重要手段。然而,面对高复杂度的语义表达与风格一致性需求,依赖人工经验的传统参数调节方法效率低、反馈路径弱,难以支撑高质量影视内容生成。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大模型感知能力的虚拟场景智能优化流程,通过构建表达单元、生成图像、评估一致性并反馈调节,形成语义目标与虚拟场景影像效果之间的自适应闭环。该方法利用语言-视觉多模态大模型进行语义评估和参数修正,实现从自然语言描述到视觉效果输出的高一致性表达,为面向语义目标的智能创作生产提供了可推广的流程机制,为影视内容生成注入更强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能力。研究表明,基于虚幻引擎(UE)的原型系统在受控场景下实现稳定的闭环运行,呈现出良好的语义一致性与风格统一性。
虚拟现实电影影像创作技术研究与美学前瞻
【摘要】影像的全面技术化进程迫切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与其相关的技术流程及传播特性,同时更加注重技术内在属性与美学表达之间的互为关系。随着影像艺术由平面走向沉浸,传统电影以镜头和剪辑为中心的观看逻辑正在被虚拟现实(VR)电影的载体所重构。本文系统对照了传统电影与VR影像在视角组织、空间调度与观众的运动设计等方面特征,结合多样化影片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虚拟现实影像条件下从观看到运动的影像形态特征变化,以期为未来虚拟现实电影内容创作生产提供参考。
数字电影LED放映发行母版制作技术及流程方案研究
【摘要】本文以数字电影LED放映发行母版制作技术为研究目标,通过研究解读数字电影发行母版及LED放映系统相关标准规范,在传统银幕放映发行母版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分析研究适用于数字电影LED放映系统的发行母版制作技术,提出对应的工作流程方案。本文可为搭建数字电影LED放映发行母版制作系统,开展高新技术格式制版工作提供指导建议。
面向臂型摄影机器人的摄影机FREE⁃D协议数据转换设备研发
【摘要】虚拟摄制可实现摄影机视角中,真实演员表演与LED屏幕中显示虚拟场景的协同运动。虚实协同要求虚拟环境中的摄影机必须与真实摄影机具有相同的位姿和镜头参数。目前获取真实摄影机位姿的主流技术为光学追踪法。光学追踪摄像头与摄影机固定连接,通过分析视野光学追踪摄像头中光学标记点状态,计算摄影机位姿。光学标记点散布在影棚棚顶或地面,但该方法价格高,光学标记点占用拍摄空间,且与照明系统产生物理或光学干涉。本文提出的FREE⁃D协议数据转换设备可直接从机械臂中采集末端摄影机位姿,同时通过机械齿轮采集镜头参数,并在Genlock同步时钟触发时,将摄影机最新的位姿和镜头参数发送给虚实合成服务器。通过设备实际部署和使用,证明本系统成本低,安装使用简单,不占用拍摄时物理和光学空间,可追踪摄影机任意运动。
基于对象的音频系统在影视环境的空间建构研究
【摘要】在数字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声音作为塑造感知空间的核心要素之一,其设计理念正从传递附属信息向主动塑造空间体验转变。本文依托声音空间理念,聚焦声音在影视环境中的技术应用路径,从基于对象的音频架构、空间音频渲染系统、多模态感知机制、空间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演进逻辑和实践途径进行梳理研究。研究表明,基于对象的音频系统可赋予声音元素独立的空间调度能力,其渲染系统与感知模型协同推动声音成为激活具身体验的中介,而空间智能引导声音设计步入参数化、自动化与情境自适应的生成模式。相关技术的融合,不仅为影视作品声音叙事拓展了可能性,也显示出声音从时间性附属信息迈向空间性主导元素之一的转型。
基于人工智能(AI)的中国动画表演产教模式新探索
【摘要】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当下我国影视行业特别是动画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其改变了整个创制流程和产业规范,并由此引发技术与艺术交叉学科的人才稀缺问题,促使我国教育界重新审视当前动画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进而深入思考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性改革。笔者结合多年的产学研经验,聚焦动画创作中动画表演的产教模式,通过案例研究、实验设计等方法开展研究。从创作生产路径出发,深入探讨并梳理了AI时代动画表演新流程,并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升级。本文重新定义了AI动画表演创制新方案,更新了AI动画表演的教学模型,并首次提出“AI⁃PDA”新职业路径。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与动画技术的融合发展下,中国动画产业及相关人才培养将迎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基于分层动态融合算法的电影智能推荐系统研究
【摘要】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下,智能推荐系统正从辅助工具演变为电影行业资源调度的核心中枢,其通过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挖掘、对资源的动态调配及对垂直题材的优化选择等方面,助力电影内容发行。本研究深度聚焦该领域,针对影片传输推荐中传统协同过滤算法面临的冷启动、数据稀疏性等核心问题,以及内容过滤算法在用户个性化需求深度挖掘上的不足,创新性地提出融合内容与协同过滤的分层动态融合策略,引入数据增强与深度学习融合技术。本研究表明,该策略通过动态优化推荐机制不仅显著提升了推荐系统的准确性与效率,还优化了云端资源利用率并降低影片内容传输延迟,从而实现对影片资源的优化分配,为影片分发领域的智能推荐系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动作捕捉技术在动画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为探讨动作捕捉技术在动画电影制作中的应用,本文系统介绍了动作捕捉原理及知识,着重分析了红外光学式捕捉技术、惯性式捕捉技术和视频分析式捕捉技术原理,并基于市场主流动作捕捉设备进行原理剖析及性能对比;利用Motion Analysis动作捕捉设备进行实际项目操作,总结设备选型、设备调试、设备原理和设备运用等方面经验。实践操作证明,通过优化动作捕捉数据处理流程,可实现基于Motion Analysis的数字人高效驱动。
文章全文详见《现代电影技术》期刊
2025年第10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