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网络上经常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甚至还传闻当年梁启超被光绪召见后未得重用,正因他不习京语,彼此不能达意,皇帝不快而罢。姑且不论目前各类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光绪亲自接见了梁启超,假如真有机会与光绪“面对面交谈”,梁启超当时的官话水平能让对方听得懂吗?
![]()
1
粤语与官话
![]()
官话,又称雅言、正音、国语,均指中国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在不同时期的定义。为什么粤地人士普通话差成了刻板印象?这要从粤语的起源和发展说起。
粤语是在自秦汉以来历代中原移民南来的浪潮下,由古越少数民族语言与中原汉语等交融演变而成的。东汉末年起,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后有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中原文化主要载体的雅言逐渐消失。岭南地区社会局面则相对安定,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也就保持较为稳定的音系,跟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中原通用语拉开距离。
不少学者认为,粤语的音系最接近《切韵》《广韵》。《切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六朝时期士人的音系,比较接近雅言,学界研究汉语方言音系的均以之作为依据。原书已佚,北宋为增广《切韵》而修《广韵》,我们通过流传下来的《广韵》,得以窥见《切韵》面貌。
![]()
《覆宋本重修广韵》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年
![]()
《佩文广韵汇编》
(清)李元祺编 同治十一年(1872)金陵书局重刊本
部分恪遵康熙时期科举用官方韵书《佩文诗韵》,兼存《广韵》旧部。“佩文”为康熙书斋名。
历朝历代的官话是一直变化的活态语言,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唐、宋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而共同语则以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汴洛音为基础、融入了元大都北平音为标准音。明初制定了《洪武正韵》,以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共同语音。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官话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标准语。
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主要为满族使用),作为共通语的官话汉语仍以南京官话为标准正音。清朝中叶以来,北京官话逐渐分化出来,汉语官话从而逐渐分为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才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
2
官话是粤地士子的必修课还是选修课?
![]()
发展至清代,粤语已经与北方官话产生极大的差距。雍正直接吐槽福建、广东官员的乡音严重阻碍政务:“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唯有闽、广两省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
于是在雍正六年(1728),官方发起了一场以福建、广东为中心的“官话”推广运动,规定读书人需通过正音书院学习官音,否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并将掌握官话纳入童生考取秀才、生员晋升的考核标准。该政策初期执行严格,但教学目标不明确,评价机制不健全,加上正音书院、各省义学没有统一的官话教材,而闽、粤、川等省各地义学的官话教师大部分由当地官学中的生员充任,其本身之官话“水准”值得怀疑,教学质量就更难以保证了。官话运动后期,地方官吏不重视,执行不力,把官话教学“视为不急之务”的情况屡见不鲜,至嘉庆、道光年间逐渐废弛,福建仅存邵武郡城一所正音书院,广东已无留存。
3
两本清末“推普”畅销书亮点多
![]()
广东人口音重,官方在粤“推普”运动又朝令夕改,读书人要考取功名必以赴京师会试甚至殿试为终极目标,没有教学机构和正音老师,如何是好?
以梁启超为例,他幼年成长在家乡广东新会,粤语沿江分布,新会正好位于谭江流域次方言区,他12岁后到广州求学,粤语根深蒂固。直至到戊戌变法前,他在北京的逗留时间也十分有限,倘若真有面圣的机会,或许他会借助市面上已出版的正音读本,恶补速成一下。当时在广东比较畅销的官话学习手册,就有《正音撮要》和《正音咀华》。
清廷虽然叫停了广东的正音社学,但广东民间学者坚持有志者应习官话的理念。《正音撮要》编纂者、南海西樵的高静亭应该是有发言权的,他自述少时随父在京宦游二十年后归隐,后专门教习子弟官话。他在序言中强调,“一朝大宾当前,或南腔,或北调,人皆献酬交错,阔论高谈。彼独一语不通,一言不发。虽有切近急迫之事。亦郁结而难伸,惜哉!”他把不懂粤语的人才比喻为“英雄为钝器所阻”,点出了官话不仅是表情达意、与人沟通的基本工具,还是求取功名、仕途晋升的必备条件,凡有志者,都必须视官话学习为当务之急。
《正音撮要》成书于嘉庆十五年(1810),是目前所知清代最早的正音读本,之后历朝均有再版,本次“粤语•粤物”展览展示的是光绪乙巳年(1905)麟书阁重镌版本。
![]()
《正音撮要》
(清)高静亭编 麟书阁藏板 光绪乙巳年(1905)重镌本
图中展示的是第一卷“短文及会话”的“身体”一节,我们摘录其中的部分官方书面语与粤语的词汇对照组,给大家感受一下:
太阳(穴)——云精
洗澡——洗身
胳膊——手臂
胳膊肘子——手㬹
咯吱窝——夹肋底
脊梁——背脊
这些粤语表达今天仍常用。书中的第一卷就列出了“日常、择交、杂话、厅堂、摆设、官话品、身体、形容、称呼、衣服、应酬杂客、病疼、动静、训童、珍重、闹臭话、即景、酒食、省俭、劝学仪注”共20节短文与会话,第二至四卷为词汇和语音,内容详尽实用,是研究19世纪粤语与官话发展的珍贵文献。
但是学官话首先还是得要解决如何发音的问题。本次展出的另一本正音读本《正音咀华》则用了较多篇幅讨论语音问题。《正音咀华》成书于咸丰三年(1853),目前展示的版本同样是来自光绪年间麟书阁的重刊本。编纂者莎彝尊的履历与高静亭有点互补的意思,莎是东北长白人氏,曾在广州教书廿余年。他在书中以“正音”教学法,对发音的描述基本符合科学的语音学,如“卷舌音”和“舌尖音”的发音部位是“用舌头微微卷起”和“用舌尖舔上”。
但在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MP3可以示范和跟读,正音师资也短缺的年代,文字描述的发音还是有点抽象,因此编者借助粤语与官话的发音差异对比教学,全书多处用硃笔标注出“土音”与“官话”读音大致相似的字,作为语音提示,有点像以前国内学生用汉字注音英语单词发音的“捷径”。
![]()
《正音咀华》
(清)莎彝尊编 麟书阁藏板 光绪庚戌年(1886)重刊本
图中显示页面,标注“土”即表示“土音同”,也就是可以借用另一个字的粤语读法来发官音。我们撷取部分字词来读一下,看看当时广东人说官话是怎样发音的。请务必用粤语念出以下读音对照组右边一栏的汉字。
卿——“称”
馨——“升”
昏——“欢”
江——“之央”
看到“江”的官话发音为粤语的“之央”,广博君有点绷不住了,后面还有更精彩的:
超——“抄”
溪——“痴”
津——“煎”
休——“烧”
灰——“煨”
季——“治”
气——“翅”
读到这里,可以想象如果梁启超用这种学习方法,他讲的官话可以具象化了,应该很有可能是类似“渣渣辉”式的“煲冬瓜”。莎老师编书的本意是正经科普教学,但是用汉字注音学发音的方法终究不可取。不过话说回来,光绪接见完康有为之后,进一步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如果半个月后真的亲自见了梁启超,应该不会因为他一口“广普”这个“小节中的小节”而改变重用人才的初衷。
【参考文献】
罗康宁《粤语与岭南文化的形成》
邓洪波《正音书院与清代的官话运动》
吴永斌《试析雍乾年间的官话运动》
黄薇《〈正音撮要〉研究》
公众号 | 广州博物馆
视频号 | 广州博物馆
小红书 | 广州博物馆
微博 | 广州博物馆
撰稿 | 邓颖瑜
美编 | 李明晖
校对 | 邓颖瑜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朱晓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