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俄罗斯 “海燕” 核动力巡航导弹完成 14000 公里试射的消息,让这款 “能无限续航” 的武器走进了公众视野。
它既展现了军事技术的突破,也带着一个更贴近普通人的隐忧 —— 飞行中的核污染风险,正成为全球不得不共同面对的新课题。
不同于我们常听到的常规巡航导弹,“海燕” 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 “动力心脏”。它搭载了一台微型气冷核反应堆,不需要像传统导弹那样依赖化学燃料燃烧推进。
只要反应堆稳定运转,就能通过核裂变产生的高温加热吸入的空气,形成高速喷流推动飞行。
![]()
这也意味着,理论上它拥有 “无限续航” 的能力 —— 这次试射,它就连续飞行了约 15 小时,航程足以覆盖大半个地球。
从性能上看,“海燕” 的设计思路很明确。它能贴着 50 至 100 米的低空飞行,速度维持在 800 至 1300 公里 / 小时,既能躲开雷达的探测,又能随时调整飞行轨迹,从意想不到的方向接近目标。
![]()
对比美国 “战斧” 巡航导弹 2500 公里的航程、数小时就耗尽燃料的局限,“海燕” 在续航和突防灵活性上确实有显著突破。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和 “先锋”“锆石” 等武器形成搭配,共同构成了一套覆盖不同场景的威慑体系。
![]()
但光环之下,核污染的风险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核动力系统在飞行过程中,会持续释放放射性废气。这也就意味着,哪怕导弹没有击中任何目标,只是在空中飞行,这些放射性物质也可能随着气流扩散,甚至飘到其他国家的上空,造成跨境核污染。
![]()
早在 2019 年 8 月,俄罗斯北德文斯克试验场曾发生过一次爆炸,导致 5 名核专家死亡,当时西方就普遍认为,这次事故与 “海燕” 项目的相关试验有关。
也正因如此,美国军方给它起了个 “飞行的切尔诺贝利” 的外号,直观地指出了它的环境风险。
![]()
其实,类似的技术探索并非首次。上世纪冷战时期,美国就启动过 “冥王星” 计划,研发的核动力巡航导弹和 “海燕” 思路相似,设计射程同样超万公里,还能携带多枚核弹头。
![]()
![]()
1964 年,美国甚至成功测试了核动力冲压发动机原型,但最终还是选择终止项目。核心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技术无法解决辐射泄漏问题,而且导弹飞行时,很可能先对本国领土造成核污染,道德和安全风险远超过了武器本身的价值。后来随着更安全的洲际弹道导弹出现,这个项目就彻底被搁置了。
如今 “海燕” 的试射,让核污染这个老问题有了新的讨论维度。
对普通人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这种带着放射性物质飞行的武器,一旦出现故障或意外,会不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空气、水源?如果未来类似武器增多,全球范围内的核污染防控体系,又该如何升级?这些问题无关立场,只关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安全。
![]()
目前俄罗斯也表示,“海燕” 还需要完善使用规程和部署设施,尚未进入服役阶段。但无论这款武器最终会如何发展,它都已经把 “飞行核污染” 的挑战摆到了所有人面前。
![]()
如何在技术进步与环境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建立更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如何让这类武器的发展不威胁到普通民众的生活 —— 这些答案,需要全球科学家、环保组织和各国共同探索。
毕竟,地球的生态环境没有国界,核污染的风险也不会只停留在某一片土地上。“海燕” 的航程有 14000 公里,但人类对核安全的思考,需要走得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