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要是把劳动力废了,社会可能会混乱。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劳动力?”
郑强教授的这一言论并非杞人忧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确实有许多行业和岗位受到了冲击。从工厂流水线的装配工作,到办公室里的一些数据录入、文件处理任务,甚至是客服接线等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预测,未来有24%的制造业、22%的零售业将被AI取代。编程、写作、翻译等职业被AI替代的程度更是高达80%以上。麦肯锡也预测到2030年,全球约15%劳动力(4亿人)可能面临岗位调整。
但就此断言人工智能会完全取代人类劳动力,还为时尚早。从历史上看,每次重大的技术革命虽然在短期内会造成部分岗位的流失,但长期来看,都会催生出新的职业和就业机会。如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机的出现使大量手工纺织工人失业,但也催生了工厂体系下的机械师、监工等新职业。电力革命中,马车相关产业衰落,却诞生了电力工程师、汽车修理工等200多种新职业。计算机革命让打字员岗位几乎消失,程序员等新兴职业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人工智能同样如此,它在取代一些工作的同时,也创造了AI训练师、人机交互设计师、伦理审计师等新职业。而且,人类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比如创造力,艺术创作领域,AI绘画作品虽能卖出高价,但与人类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比,仍有巨大差距,人类的艺术创造力是独一无二的,AI无法真正拥有。再如情感共鸣,在心理咨询和教育领域,患者对AI咨询的满意度远低于人类咨询师,学生接受AI辅导时学习动力会下降。在复杂决策、道德判断等方面,人工智能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一方面要重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做好就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培训等工作,帮助劳动者提升技能,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避免出现大规模的社会混乱;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积极引导人工智能技术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更多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劳动力,而是会与人类形成一种新的协作关系。人类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人工智能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利用好这一强大工具的同时,确保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