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魏昊星■邹艳 蔡芬
走进湖北省大冶市大冶东综合能源站,一辆辆银灰色的氢能渣土车排队驶入加氢区。“自7月投用以来,日均加氢300—600公斤,主要服务矿区转运和城市物流车辆,加氢价格暂定27元/公斤,司机们反馈‘又快又省’。”工作人员指着站内“油气电氢”一体化标识介绍道,这是大冶首批投用的综合能源站之一。
这样的场景,正是大冶市氢能产业从蓝图到落地的缩影。作为国家发改委2023年度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示范项目——“大冶市矿区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的核心配套,这座加氢站承载着矿区能源转型的关键使命。
“项目总投资34.38亿元,是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矿区氢能项目,涵盖制氢工厂、新能源电站、加氢站等8大板块。”氢能项目建设指挥部成员刘妍表示,2026年底就能完成新能源电站、制氢工厂等核心设施建设。
氢能产业的根基在“氢源”。在大冶姜桥制氢工厂,巨大的电解槽嗡嗡运转,经过提纯的绿氢纯度达99.999%,满足燃料电池用氢标准。“工厂设计制氢能力3200标方/小时,年产氢约1800吨,全部来自光伏等绿电直供,从源头上保证低碳属性。”大冶市姜桥制氢工厂负责人王宜魁介绍,为弥补产能缺口,第二座南石制氢工厂已挂网招标,建成后制氢规模将达8800标方/小时,年产氢4000吨,届时大冶绿氢年产能将突破5800吨。
除了已投用的大冶东能源站,奥体大道和金山店两座综合能源站也进入收尾阶段。“目前能源站主体已完工,11月份将投入使用。”湖北绿冶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恒表示。
氢能的应用场景率先在矿区展开。在大冶保安镇盛创矿区,氢能自卸矿卡正穿梭于采矿点与转运站之间,车身上“零碳矿区”的标识格外醒目。“相比传统柴油车,氢能矿卡每公里运营成本降低30%,噪音小、无黑烟,矿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湖北绿冶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博说。目前大冶已采购20台氢能机械车辆,包括自卸车、挖掘机、装载机等,另有12台氢能公交车投入城区公交线路。
产业升级离不开链条和生态打造。在大冶湖高新区,总投资6亿元的氢能科技创新园已完成85%的建设进度,工人正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进场准备。园区一期将建成智能制造基地和氢能智慧管控中心,聚焦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未来这里将形成“研发—制造—应用”闭环,推动本地装备制造嵌入全国氢能供应链。同时,中冶武勘正联合杨春和院士团队推进岩穴储氢项目,通过改造地质稳定的岩穴,探索规模化储氢技术,解决氢能长周期存储难题。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