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的这句诗,豪情万丈,带着一种通透和洒脱!
那李白到底有什么底气能说出来这种话?他是认真的还是吹牛的?
我每次看到李白大手大脚花钱的时候,我都会好奇,为什么李白可以这样挥金如土?可以不用为钱发愁?他到底哪里来的那么多钱?
不过想想,大唐经济高度发达,或许李白还有点外快也说不准,于是我就查了一些资料,想看看李白到底靠什么维持他“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生活?
还比较有意思。
其中,我觉得李家烈先生的《李白的经济来源考辨》比较令人信服,大概总结一下就是:李白的经济情况可以清晰地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腰缠万贯”的商人,后期是“寄情山水”靠人接济的浪子!
一
李白的身世一直是个谜。
他自称是西凉太祖李暠的九世孙,家族背景显赫却又显得有点含糊不清。
李家烈先生认为:李白的父亲,很可能是一位眼光独到、从事长途贩运的丝绸商人。
要知道,唐代的四川,是丝绸的重要产地。李白的父亲,或许就是靠着自己对西域的了解,贩运丝绸,来往于西域和巴蜀之间,因而致富。
这条商路,必然的利润丰厚!
可以想象,李白家既然经商,必然积累了可观的财富。
![]()
这或许正是李白少年时期能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并且“好剑术,遍干诸侯”的经济基础。
没有殷实的家底,很难支撑起他早年如此优质的教育,以及开阔的视野和豪迈的性情。
所以,当年轻的李白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时候,他并非一个只有梦想的穷书生。他出蜀时携带的巨资,很可能是一次经商的本金。
比如,他“混游渔商”、“穷与鲍生贾”的自述,看起来似乎并非纯粹的游山玩水,也伴随着商业经营。
此时的李白,手握重金,志向远大!
金钱对他而言,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抱负的工具。
如果他只是为了追求金钱,估计早已经成巨富的“吕不韦”了。
二
离开四川后,李白开始了漫长的漫游与干谒,其实就是拜访权贵以求引荐做官。
他“散金三十万”,周济落魄文人,所到之处,挥金如土。
这种慷慨,固然有其性格豪爽的一面,但难免也是一种精明的“社交投资”。
他用金钱打造了一个“轻财好施”的形象,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后来也得益于前期的大手大脚。
在长安,他一度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供奉翰林。
![]()
但这更像是“弄臣”,而非重用。
最终,他被“赐金放还”。
这笔丰厚的“离职补偿金”,支撑了他后续多年的游历。
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商业所得,还是皇帝的赏赐,李白对金钱的态度始终是洒脱的。
钱可以让他纵情山水、追求自由。
三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也是李白人生的分水岭。
他入永王李璘的幕府,因此获罪,被流放夜郎,这是李白遭受的最沉重打击。
这次的彻底失败,也意味着他经济来源的断绝。
流放的经历,使他原有的经商活动完全中断,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很可能在这场巨大的风波中消耗殆尽。
这正是他人生中真正的“千金散尽”!但诗仙最令人敬佩的地方,正在于此。
遇赦归来后,步入晚年的李白,虽然经济上陷入困境,但他没有消沉,更没有失去那份豪情与创造力!
![]()
而且,他前期交友广阔、散财豪爽的性子,也给他带来了回报!
李白晚年的经济来源主要转变为依靠朋友、地方官和崇拜者的周济。
他的诗可以证明。
例如,“赠我数百字,字字凌风飙”、“徒希客星隐,弱植不足援” 等等,字里行间,既有对友人援助的感激,也流露出些许无奈,但绝无乞怜之态。
地方官员如族叔李阳冰等,也为他提供了住所和生活上的支持。
他在失去物质上的“千金”后,“还复来”的是一种朋友的真情。
四
简单回顾李白的一生,他在金钱上的来源,我们看到的是:从依靠商业的富足,到依靠别人接济,转变还是挺大的。
这或许才是一个有血有肉、活在现实中的李白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