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68岁的凯瑟琳·康诺利以63.36%的高得票率当选,成为爱尔兰历史上第十任总统。就在外界纷纷送上祝贺时,她公开表示,美国是“帝国主义国家”,是世界不稳定的根源之一。这一言论立刻冲上欧洲媒体的头条,也让华盛顿方面气氛瞬间紧张。
这么一场看似平静的选举,怎么突然演变成了一场外交风暴?康诺利的胜选是否意味着爱尔兰将逐步脱离西方阵营,走上更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
1999年,康诺利从戈尔韦市议会起步,逐步建立起自己在政坛上的影响力。她不属于任何主流大党,却以直言不讳和坚定的立场赢得了不少民众支持。
她曾是一名心理学家,也当过律师,多年来一直关注教育、环保和社会福利问题,但她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她的国际立场——特别是她对美态度的强硬。
![]()
这次竞选,她选择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出战,背后却得到了多个左翼政党的支持,尤其是新芬党。这个党近年来在爱尔兰快速崛起,主张社会公平、反对北约扩军,还力推爱尔兰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康诺利的胜选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被视为一场政治风向的转变。
爱尔兰总统并没有实质性的行政权力,但却代表国家出席重要场合,其言行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康诺利在竞选辩论中被问到是否会会见特朗普时表示,如果只是礼节性的问候,她会出席,但如果要谈加沙问题,她必须说出“真话”。
![]()
她的意思很明确——她不会为了外交礼仪而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在辩论现场,她当着全国观众的面说出:“种族灭绝是由美国的钱资助的。”这一句话震撼了不少人,也彻底打破了西方世界对爱尔兰“顺从盟友”的固有印象。
她还表示,爱尔兰不能无条件信任美国、英国或法国,因为这些国家深陷军火贸易,是全球武装冲突的始作俑者。她甚至说,和以色列进行贸易往来是一种“淫秽行为”,原因是以方正在对加沙实施种族灭绝。这种说法在西方主流政治场合极为罕见,也难怪她的表态会引发一连串震动。
![]()
尽管对手希瑟·汉弗莱斯得票率也达到了29.46%,但康诺利的得票优势是压倒性的。不过这场选举背后,其实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团结。
投票率仅有45.9%,而且有超过20万张选票被故意投废,相当于每八张选票就有一张作废。这说明,不少人对现有候选人并不满意,也对政治系统本身存在不信任。
![]()
这种情况之下,康诺利的胜选更像是一场“情绪宣泄”。很多选民并不是完全认同她的政治立场,而是把票投给她,作为对当前政府和建制派政党的不满表达。爱尔兰这些年来住房紧张、生活成本飙升,民众早已积怨已久。
爱尔兰社会的分裂正在逐步加剧。总统选举的提名机制限制了很多反移民的保守派声音,使得这场选举的议题几乎被“左翼”和“反美”主导。而那些无法发声的人,选择了投废票的方式表达抗议。这种“被迫沉默”的局面,才是这次选举中最值得注意的信号。
![]()
康诺利当选后表示,她将成为一位“善于倾听、善于反思,并在必要时敢于发声的总统”。她的这番话听起来温和包容,但实际上,她面临的挑战并不轻松。
她既要回应左翼支持者的期待,又要在总统职位本身要求的中立性之间找到平衡。这种错位一旦处理不好,将可能导致总统与政府之间出现摩擦甚至公开矛盾。
![]()
政治分析师帕特·莱希就指出,康诺利和现政府的关系,未来很可能会产生不少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她一直强烈批评的外交和移民政策方面,如果她在公共场合继续表达强硬立场,势必会对政府的对外形象造成影响。
爱尔兰与美国的关系一向密切,美国境内约有3200万爱尔兰裔,美国历任总统几乎都以拥有爱尔兰血统为荣。而现在,一个刚上任的爱尔兰总统,居然一上来就公开批评美国的全球政策,这无疑是在挑战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外交惯性。
![]()
美国是爱尔兰最大的外资来源之一,苹果、谷歌、英特尔等美国企业在爱尔兰提供了超过30万个就业岗位。这种高度依赖的经济结构,使得爱尔兰在对美关系上历来保持谨慎。但康诺利的表态无疑打破了这种“默契”。
她的胜选,也让人联想到欧洲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法国总统马克龙曾表示,欧洲不应成为中美博弈的附庸;德国内部也在讨论外交自主的问题。康诺利的当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欧洲政治重心的重新调整。
![]()
值得注意的是,康诺利当选的同时,爱尔兰政府也在巴以问题上释放出强硬信号。早在去年五月,爱尔兰就正式承认了巴勒斯坦国,这是欧盟国家中极为罕见的举动。此次大选中,康诺利和她的对手在这个议题上出奇一致,都公开表示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是“种族灭绝”。
这说明,并非康诺利个人激进,而是整个爱尔兰社会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正在左转。这也让她的激烈言论显得更具社会基础,而非孤立声音。
![]()
康诺利将在11月11日正式宣誓就职,开启为期七年的总统任期。这七年里,一个有着鲜明左翼标签的新总统,将如何在象征性的总统岗位上,发挥道德权威,影响公共议题,成了接下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在移民、军费、对美外交等核心议题上,她是否会持续发声,是否会推动民意向更独立的方向发展,都将对爱尔兰未来的国家定位产生长远影响。
![]()
康诺利的胜选,不只是一次选举结果,更像是爱尔兰社会深层次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她虽然获得了63%的得票率,但考虑到低投票率和高废票率,她真正代表的,可能只是三分之一的合格选民。这种“象征性胜利”,是否能够转化为实质影响,还未可知。
这场看似平静但实则暗流汹涌的选举,已经重新定义了外界对爱尔兰的认知。一个位于大西洋边的小国,是否真的能在强权面前保持独立态度,未来几年,我们拭目以待。
![]()
康诺利的强硬表态,既是个人风格的外露,也是社会情绪的集中体现。她的就任,预示着爱尔兰可能走向更为独立、更多元的外交路径。对于中国而言,一个更加审慎对待西方干预的小国家,或许能成为未来合作的新窗口。
信息来源:
[1]爱尔兰左翼政客赢得总统选举,被视为对中右翼政府的谴责 澎湃新闻
[2]凯瑟琳·康诺利当选爱尔兰总统 北京日报客户端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