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10月21日,由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牛津大学等机构学者联合开展的一项抗抑郁药物副作用研究,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这项新研究对比了30种常用抗抑郁药,发现不同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差异巨大,甚至作用可能完全相反,对患者的体重、血压、心率、胆固醇、血糖、肝肾功能等15项关键生理指标存在一定影响。
抗抑郁药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患有基础疾病的抑郁症患者在选择抗抑郁药时应该注意什么?医生在开具抗抑郁药处方时会综合评估哪些因素?10月26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邹志礼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给出了一份“抑郁症患者科学用药指导”。
![]()
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邹志礼(右二)在讨论病例。受访者供图
体重变化、心率变化等为常见副作用,建议服药后3个月内重点监测相关指标
邹志礼介绍,抗抑郁药对患者体重的影响是临床上较为关注的副作用之一。《柳叶刀》研究揭示,在体重方面,阿戈美拉汀会导致体重显著下降,马普替林则导致体重显著增加,两者在8周内造成的平均体重变化差异可达4公斤。
“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抗抑郁药引发的体重变化通常在患者服药后的1-3个月内较为明显,期间建议患者进行饮食管理和规律运动。停药后,患者的体重通常会恢复至服药前水平。很多时候,医生也会利用抗抑郁药的副作用,使其成为对患者有利的‘正作用’,例如针对部分抑郁症患者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的情况,为他们选用能增加体重、增强食欲的抗抑郁药。”邹志礼说。
除体重影响外,抗抑郁药的常见副作用还包括心率变化、血压波动、代谢异常等。《柳叶刀》研究揭示,在心率变化方面,氟伏沙明能使心率降低,去甲替林则会使心率大幅升高,两者之间的心率变化差异超过21次/分钟。在血压方面,去甲替林与多虑平等药物在影响收缩压上的差异超过11毫米汞柱;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和阿米替林等药物均与血压升高有关。在代谢方面,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等药物可能导致总胆固醇或血糖水平升高。
邹志礼表示,医生通常会为抑郁症初诊患者开具疗程为2周的药物。患者服药2周后回到医院复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药物副作用影响等进行用药调整。建议抑郁症患者在初次用药后第2周、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按时复查,必要时进行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病情稳定后可以每1-3个月复查一次。
“一老一小”和基础病患者用药需谨慎
哪些人群患有抑郁症后应格外关注药物副作用?邹志礼介绍,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有癫痫发作史、青光眼病史的患者,以及老年抑郁症患者、儿童抑郁症患者,使用抗抑郁药时需要特别谨慎,应详细向医生介绍病史,请医生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尤其是老年抑郁症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服用抗抑郁药时应从更低剂量开始,缓慢加量并加强指标监测。”
邹志礼表示,医生为抑郁症患者开具抗抑郁药时,会遵循安全性、耐受性、有效性、经济性和服用简便性五大原则,同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个体化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病程长短、既往用药史、复发次数等病情相关因素,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个人偏好、合并基础疾病及相关治疗药物情况等,选择更适合患者自身情况的药物,促进抑郁症患者症状改善和社会功能恢复。
多数药物副作用可有效干预,擅自停药风险高
无上述基础疾病的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药初期可能出现胃肠反应、嗜睡、头晕、口干、便秘等常见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大多会随身体对药物的耐受逐渐减轻或消失,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且随着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会逐步恢复。若出现无法耐受的副作用,医生可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种类等方式进行有效干预,因此抑郁症患者无需过于担忧药物副作用问题。
邹志礼提醒,与抗抑郁药的副作用相比,抑郁症患者擅自停药对身体的危害更大。抗抑郁药需通过足够疗程稳定大脑神经递质功能,突然停药可能引发撤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头痛、失眠、烦躁不安等,更可能导致抑郁症复发或加重。抑郁症多次复发会使治疗难度上升,甚至可能导致疾病慢性化,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因此,抑郁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完成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减药过程需严格遵循医嘱、循序渐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