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的开头,是一张名单。坐标上海,主角是头顶“211”光环的东华大学。剧情很简单:43名被录取的本科新生,脚一抬,没踏进校门。于是,校方一纸公告,不仅宣布了他们“放弃入学资格”,还非常“贴心”地附上了所有人的姓名。仿佛一场盛大的点名,只不过,被点到的人都不在场。
作者 | 苗子米
编辑 | 磊叔胖
题图 | 截图
这操作,像极了村口那个被悔婚后、气得满世界嚷嚷的小伙子,透着一股子委屈和“你等着”的狠劲儿。学校说,这是依规公示,是为了程序透明,为了防止“冒名顶替”。这理由,比A股的走势还让人没信心。
都什么年代了,我们有人脸识别,有电子档案,有无孔不入的大数据,反倒要靠一个公开姓名全网示众的原始方法来防李鬼?这不叫防贼,这叫杀鸡给猴看——“你们看,这就是不来的下场”。
这本质上是一种管理上的懒惰,更是思维上的傲慢。你以为你是在维护规则?不,你是在宣告一种权力。这张名单,究竟是一张程序正义的光荣榜,还是一根惩戒“背叛者”的耻辱柱?我想,每个看到自己名字被挂出来的学生,心里都有答案。
这事儿的核心是什么?是契约精神,更是市场逻辑。
高考,本质上是一场双向选择。学生是消费者,大学是产品。学生填报志愿,好比在购物车里放了几件商品;拿到录取通知书,约等于商家告诉你“亲,有货了”。但从“有货”到“付款确认收货”之间,消费者完全有权利货比三家,甚至改变主意。我发现了更好的产品(复读考更好的学校),或者我暂时不需要这个产品了(去工作、去留学),我为什么不能取消订单?
难道餐厅订了位没去,餐厅就要把我的名字和手机号贴在大门口吗?难道我拿了A公司的offer,最后去了待遇更好的B公司,A公司就要在行业内发个通告说我“背信弃义”吗?不会,因为市场经济教会了大家一个基本常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选择更好的,是权利,不是罪过。
大学,尤其是顶着“211”光环的大学,得放下那身“天朝上国”的架子。你不是在“恩赐”一个学位,你是在提供一种教育服务。你的魅力,不是写在公告栏的规定里,而是写在毕业生的前程和口碑里,写在诺贝尔奖得主的走廊照片里,写在大师云集的课堂里。学生用脚投票,恰恰是市场在给你打分。分数不好看,不想着怎么提升产品质量,反而去责怪消费者“没眼光”,这是什么逻辑?这是巨婴的逻辑。
所以,这事儿的可操作性建议是什么?一句话:与其提升公告的清晰度,不如提升自己的吸引力。
对学校:请把玻璃心换成平常心。 别再搞这种挂人名的把戏了。学学现代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建立一个更灵活的候补和确认机制。在开学前设置一个“最终确认”环节,给学生几天时间做最后的决定。有人放弃,候补名单上的学生立刻跟上。这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又保证了招生名额不被浪费,还能给那些“差一点”的学生一个惊喜。这才是智慧,是自信。
对制度:请把“一锤子买卖”变成“双向奔赴”。 我们现行的招生制度,从填志愿到录取,时间线拉得太长,变数太多。为什么不能探索更灵活的模式?比如“录取意向确认金”制度(当然要考虑贫困生豁免),或者多次确认的“滚动录取”模式。让学校和学生在信息更对称的情况下,做出更负责任的决定。别让一次考试,变成一张必须兑现、不得反悔的卖身契。
对我们:请把“道德绑架”换成“权利尊重”。 别再轻易被“集体拒读211”这种标签带节奏。那43个学生,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他们是43个活生生的人,在为自己的人生做规划。他们复读,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他们就业,是找到了更现实的出路。他们没有错。我们应该为年轻人拥有更多选择、并敢于选择而鼓掌。
那张名单,对学生而言,不是耻辱柱。恰恰相反,在今天这个时代,它是一份勇敢选择的个人声明,是一枚小小的、闪着光的自由勋章。
而对于那所还沉睡在旧梦里的大学来说,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僵化、脆弱、跟不上时代的玻璃心。
摔碎了,才好重塑。不是吗?
![]()
来源/东华大学信息公开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