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军阀割据, 别人忙着称帝,他却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
这个人叫王审知, 他统治福建29年,从未对外主动开战。
却让福州港的贸易额超过广州、杭州,成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两大港口之一。
宝剑跃起的那个夜晚
885年,王审知23岁,他跟着王绪的队伍逃进福建, 一路上,他看着王绪杀人,谁长得高,杀, 谁有才能,杀,谁被方士说有贵人之相,也杀。
王绪怕部下造反,于是先下手为强,军中人人自危。
连王审知的大哥王潮都日夜担心,不知道哪天刀就架到自己脖子上,那一夜,前锋将领埋伏在竹林里,王绪被捆起来,不久自杀。
众人推选新首领,前锋将坚决不干。
于是有了一个奇怪的仪式,拜剑选帅,一把宝剑插在米堆里,按顺序下跪,轮到王审知时,史书记载:"宝剑忽然跃出米堆。"士兵们欢呼,认定这是天意。
王审知却推掉了帅位,让给大哥王潮。
理由很简单:我年纪小,大哥更合适,这个细节很重要,它决定了后来29年的治理风格,892年,王审知30岁,他接到命令:攻打福州。
福州当时的实际控制者叫范晖。
此人靠裙带关系上位,骄横跋扈,但福州城墙高大,易守难攻,王审知带兵围城,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打了一年,还是没打下来。
将领们坐不住了, "都统,撤吧,我们军粮不多了。"
"再打下去,我们自己就撑不住了。"王审知不答应,将领们又说:"那请大哥来督战吧。"王潮在泉州的回信只有一句话: "兵尽,益兵,将尽,益将,将尽,则吾至矣。"
翻译过来就是: 兵打光了,我给你补兵,将死光了,我给你补将。
将都死光了,我亲自来,这封信送到城下, 王审知让人继续攻城,893年5月,福州城破, 王审知入城后,第一件事不是庆功。
而是穿着素服,亲自安葬前福建观察使陈岩。
还厚抚陈岩的家属,这个动作让福州百姓记住了他, 这不是一个只会打仗的军阀。
兄长临终的那个决定
897年12月,王潮病重, 他把两个弟弟叫到床前,史书记载,王潮曾经找人给两个弟弟算命, 结果是:"一人胜一人。" 当时王审知就在旁边,"浑身大汗而退"。
这话什么意思? 老二王审邽会超过老三王审知? 还是老三最后会掌权?
谁也不知道, 但王潮做了个决定,他放弃了自己的儿子,让王审知"权知军府事",理由很现实: 我儿子没有王审知有才能。
王潮死后,王审知没有立刻接班,他推举二哥王审邽。
王审邽说:"你有功,你来。" 推来推去,最后还是王审知上位,这个细节很关键,在那个时代,权力交接往往血流成河, 但王氏兄弟没有。
898年,王审知36岁,他正式成为福建的实际掌控者。
909年,后梁太祖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 福州升格为大都督府,闽国正式建立,当时天下大乱, 各地军阀纷纷称帝,南方有十国,个个都想当皇帝。
王审知的部下也劝他,"大王,您民富兵强,为何不称帝?"
"咱们福建五州之地,完全可以独立,您看那些人,哪个不是自封皇帝?"王审知的回答让所有人意外:"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
这话什么意思? 开门节度使,意味着对外联通,向中原称臣。
闭门天子,意味着关起门来自己玩,与天下为敌,他看得很清楚,福建地处东南一隅,如果称帝,必然成为众矢之的,不称帝,反而可以安心发展。
于是,王审知每年派使者从海路朝贡。
史书记载:"使者覆溺者十之三四。" 意思是,十个使者有三四个死在海上,但他还是坚持派, 因为这是保持和平的代价。
黄岐港的那场暴雨
905年,王审知做了一个决定,开辟甘棠港,当时福州想要发展海外贸易,有个大问题,黄岐半岛有巨石挡在航道上,船只经过,经常触礁沉没。
王审知亲自去勘察,他站在海边,看着那些怪石。
下令:炸开它们,但在唐代,没有炸药,怎么办?找人在退潮时,用柴火堆在礁石上,点火烧石,让礁石膨胀,涨潮时海水一浇,礁石就会碎裂。
这个办法很笨,但管用,王审知调集军队和民工,日夜施工。
有一天晚上,突然雷雨交加,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巨石被移开了,航道变平坦了,百姓们说这是神迹,唐哀帝李柷听说后,下诏赐名"甘棠港"。
但真相是什么? 是王审知用了整整几个月时间,动用数千人,才凿开了航道。
甘棠港开通后,福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北通高丽、日本,南联南洋诸岛,远达印度、阿拉伯,史书记载: "舶来品如象牙、犀角、真珠、香药等等应有尽有。"
有了港口,还要有政策。 王审知做了几件事。
第一,取消闽江流域所有关卡,货物从山区运到沿海,不用层层纳税,第二,设立"榷货务"管理对外贸易。 派固始老乡张睦主管。
张睦的政策是:"尽去繁苛,纵其交易。" 意思是,简化手续,让商人自由交易。
第三,外国商人来闽经商,不加暴敛,该收的税收,不该收的一分不要,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其他地方的港口,层层盘剥,只有福州港,让商人觉得划算。
结果呢? 福州、泉州两港的贸易额,超过了杭州和广州。
成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两大港口,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916年,王审知把女儿嫁给吴越国钱镠的儿子,917年,南汉刘岩的女儿嫁给王审知的儿子。
为什么这些割据政权都愿意和王审知联姻? 因为福建有钱, 有钱,就有话语权。
城墙外的那些工程
王审知做的第二件大事,是修城,901年,他在福州子城外修筑罗城,周长40里。 905年,又修筑南北夹城,加起来66里多。
福州城面积扩大了7倍,但他不光修城墙。
还修了大量桥梁、道路、水利工程福州西湖,原来周长20里,王审知扩浚后,达到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
福清沿海,他修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
泉州有个陂塘工程,他修了9溪18坝,连江东湖、晋江灌渠,都是他主持修建的,这些工程有个特点:都是为了农业生产,不是面子工程。
王审知还做了一件事:减税。
唐代农民负担很重,各种名目的税赋,压得人喘不过气,王审知规定:农民耕种"公田",税率是"什一",意思是,收成的十分之一交给政府。
这个税率在当时算很低的,而且他还规定:"敛不加暴。"
不许官员额外加税,还有一条:"莫有出征之役。" 农民不用服兵役,为什么不征兵? 因为王审知不打仗,从898年到925年,29年时间。
王审知对外主动开战的次数:零。
918年,有人向他求援,他派兵去救,听说对方战败,他立刻撤军,924年,南汉刘岩进犯,王审知迎战,打了一仗,败了,此后没有再打。
他的策略很明确:不主动惹事,被动防御,能用外交解决的,绝不动武。
这种策略的好处是: 福建29年没有大的战乱,农民可以安心种地,925年12月30日,王审知病逝,享年64岁,后唐赐谥"忠懿"。
他儿子王延钧后来称帝,追谥他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但真正重要的不是这些谥号,而是福建百姓对他的评价,946年,南唐占领福州,他们没有拆毁王审知的府邸,而是改建成闽王祠,祭祀他。
这个祠堂一直保存到今天,就是现在福州鼓楼区忠懿闽王祠
福建人尊称他为"开闽圣王",台湾、东南亚的福建移民,把他当神明供奉,为什么?因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他让福建过上了29年和平日子。
因为他把一个蛮荒之地,变成了东方大港,因为他不称帝、不扩军,却让百姓安居乐业。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