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汉朝,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刘邦和刘彻,一个白手起家打下江山,一个北击匈奴威震四方。
但真正让后世帝王跪着学习的,是那个夹在中间、存在感极低的刘恒
这听起来很荒谬,却是事实。
那个最不可能当皇帝的人
公元前180年的长安城吕后刚死,朝堂一片混乱,周勃陈平这些老臣要选新皇帝,第一个标准不是能力,是好控制。
刘邦的儿子里,最有资格的已经死得差不多了。
太子刘盈早死,赵王刘如意被吕后毒死,齐王刘肥病死,剩下的人里,代王刘恒最边缘,他母亲薄姬没有娘家势力,他本人常年待在山西
朝中无根基,地方无党羽,这种人最安全。
大臣们派人去接他,刘恒不敢来,他让舅舅薄昭先进京打探,连占卜了好几次,一个23岁的年轻人,战战兢兢走进长安城,不知道等着他的是皇位还是鸿门宴。
这就是汉文帝的起点,没有刘邦的枭雄气质。
没有刘彻的少年意气,有的只是小心翼翼的求生欲,进京当天夜里,刘恒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控制军队,他立刻任命心腹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两军。
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宫中安保。
不到天亮,京城所有武装力量都换了主人,第二件,清理隐患,吕后立的几个小皇帝,一夜之间全部处决,刘弘、刘泰、刘武、刘朝。
四个人,四条命,没有审判,没有废话。
第三件,大赦天下,前一秒杀人,后一秒赦免,这手法,老辣得不像23岁的人,更关键的是后续,周勃拥立有功,骄横跋扈,每次退朝都昂着头。
文帝对他更加恭敬,大臣提醒皇帝不该这样。
文帝表面不说,暗地里开始收权,先是让周勃辞掉右丞相,然后有人告发他谋反,文帝立刻下令抓人,周勃吓坏了,找关系求情。
文帝查了一圈,没查到实据,放了。
但周勃从此再不敢嚣张,这整个过程,没流一滴血,没杀一个功臣,却把所有潜在威胁全部压下去,对比刘邦杀韩信、彭越。
对比刘彻晚年的巫蛊之祸,高下立判。
一个15岁女孩改变的帝国
公元前167年,山东有个叫淳于意的小官,犯了事,要押到受肉刑,什么是肉刑?黥刑,在脸上刺字,劓刑,割掉鼻子,刖刑,砍掉双脚。
这些刑罚从夏商周一直用到汉朝,几千年没变过。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临走时他骂:"生女儿有什么用,关键时刻一个能帮忙的都没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听到了。
15岁的小姑娘,跟着父亲走了几千里路。
到了长安,她给皇帝写了封信,信里说:"我父亲做官时从不贪赃枉法,这次犯错,是一时疏忽。""肉刑太残酷,断了手脚,刻了皮肤,终身残废。"
"这样的人就算想改过自新,也没有路可走。"
"我愿意入宫为奴,替父亲赎罪。"文帝看完信,沉默了很久,然后他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圣王时期,画个衣冠就能代替刑罚,百姓还很少犯罪?"
"为什么现在肉刑这么残酷,犯罪的人反而越来越多?"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因为所有人都觉得肉刑理所当然,只有文帝想到了本质:刑罚的目的不是报复,是让人改过自新。
他当场下诏:"废除肉刑。"改用笞刑、徒刑和死刑。
这道诏令,终结了从黄帝时代延续五千年的野蛮制度,后世所有王朝的刑罚改革,都从这里开始,商鞅变法比不上。
王安石变法比不上,戊戌变法更比不上。
因为它们改的是细枝末节,文帝改的是文明的底色,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皇帝下了道诏:"今年田租,减半。"
原本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
第二年,他又下诏:"今年田租,全免。"这个政策持续了13年,农民种地,一粒粮食都不用交,这在整个封建王朝历史上,绝无仅有。
有人说这是理想主义,错了。
这是精确计算后的现实主义,秦朝为什么亡?赋税太重,徭役太多,百姓活不下去,就会造反,文帝看得很清楚,国家要富强,先让百姓活得下去。
他自己带头节俭。
想修个露台,一算要花100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产家庭的全部家产,他说:"算了,不修了。"宠爱的慎夫人,不许穿拖地长裙。
帷帐不许绣花,宫里的衣服,穿破了补补继续穿。
一个皇帝,活得像个抠门的会计,但效果呢?到汉武帝即位时,国库里的钱太多,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数不清有多少。
粮仓里的粮食,新粮压着旧粮,旧粮烂了没人吃。
老百姓家里,普遍存着三十年的口粮,这个数字,此后两千年再也没出现过。
三个皇帝的真实面目
刘邦打下天下,但他的江山,是踩着韩信、彭越、英布的尸体建起来的,异姓王杀了个遍,刘姓王也不放心,分封之后又削藩。
约法三章喊得响亮,实际还是秦朝那套。
他是个成功的创业者,不是个好管理者,刘彻在位54年,北击匈奴,开疆拓土,独尊儒术,文化统一,功绩确实辉煌,但代价呢?
司马光说得明白:"穷奢极欲,繁刑重敛。"
"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巫蛊之乱时,太子刘据被逼自杀,皇后卫子夫上吊。
太子的儿子全部被杀。
等真相大白,文帝已经风烛残年,他下了道罪己诏,承认自己错了,但那些死去的人,回不来了,刘恒在位23年,没打过什么大仗。
没搞过什么运动,没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
但他做到了一件事:让一个刚经历战乱、满目疮痍的国家,变成了此后两千年最富裕的国家,匈奴来犯,他御驾亲征到太原。
但主要策略是防守,不主动出击。
因为他算过账,打仗要征兵,征兵就要耽误农时,打赢了得到的,远不如打仗损失的,这不是怯懦,这是把国家当成一盘生意来算账。
唐太宗李世民说:"汉文帝之治,足为后世法。"
这个评价,藏着一个事实:历朝历代的明君,学的都是文帝那一套,魏文帝曹丕说:"刘恒慈孝,宽仁弘厚,美声塞于宇宙,仁风畅于四海。"
司马迁说:"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
连最挑剔的史学家,都找不出他的大毛病,为什么?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要法治,又要德治,既要集权,又不能专断。
既要发展,又不能竭泽而鱼,廷尉张释之处理一个案子。
有人违反戒严令,惊了文帝的车马,文帝想重判,张释之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意思是:法律是天下人的法律,不是您一个人的。
文帝听了,点头认可,这事要搁在刘彻那里?张释之估计脑袋都保不住。
为什么是他
文帝对母亲薄太后极孝顺,薄太后病了三年,他三年不解衣,亲自尝药,他制定养老令: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给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
九十岁以上,再加两匹丝帛、三斤丝绵。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养老法令,把孝道从家庭延伸到国家,他临死前留下遗诏,墓葬要简朴,不许厚葬,陪葬品全用陶器,不用金银。
后宫宫女,全部放回家,让她们改嫁。
这在帝王里,绝无仅有,2021年12月14日,考古学家确认霸陵位置,挖开一看,果然,几乎没有贵重陪葬品,他是真的把遗诏执行到底。
刘邦的伟大,在于从无到有。
刘彻的伟大,在于从弱到强,刘恒的伟大,在于从混乱到秩序,从残暴到文明,从掠夺到休养,他证明了一件事: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必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
一个皇帝的权威,不必建立在血腥的镇压之上。
一个朝代的辉煌,不必建立在对外的征伐之上,这三条,后世帝王学了两千年,能学到七成的,就是明君,能学到五成的,就是守成之君。
完全学不到的,就是亡国之君。
文景之治,不是一个口号,是用23年时间,一个政策一个政策堆出来的,减免田租,13年不收一粒粮,废除肉刑,给罪犯改过机会。
约法省禁,去掉秦朝的繁文缛节。
崇尚节俭,皇帝带头过苦日子,重视农桑,亲自下地耕种做示范,没有一条是喊口号,每一条都动真格,他不是完人。
处理淮南王刘长叛乱时,手段也够狠。
刘长绝食而死,沿途县令因为不敢开囚车,全部被杀,但这种狠,是对叛乱者的狠,不是对百姓的狠,是对违法者的狠,不是对功臣的狠。
界限很清楚,公元前157年7月6日。
刘恒死在未央宫,享年46岁,比刘邦少活7年,比刘彻少活16年,但他留下的影响,比两个人加起来还大,后世史官给他庙号:太宗。
意思是开创太平盛世的宗师,这个庙号,整个汉朝只有他配用。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