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的苏麻喇姑,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她乖巧多智,心善重情,与孝庄和康熙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后人对她的生平较为关注,在官方正史上,却很少有苏麻喇姑的记载,只有礼亲王昭梿的《啸亭杂录》中有一个简明扼要的记述。
原文为:“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侍女也。性巧黠,国初衣冠饰样,皆其手制。仁皇帝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故宫中甚为高品。至康熙壬年始逝,葬以嫔礼于昭西陵侧,以示宠也。姑性好佛法,暮年持素。终岁不沐浴,唯除夕日量为洗濯,将其秽水自饮,以为惭愧云。”
《啸亭杂录》固然是了解清史的珍贵材料,但有些记录似在可信与不可信之间。所幸在康熙朝的满文奏折中,收录了几件关于苏麻喇姑的奏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也让我们可以客观地认识苏麻喇姑其人。
苏麻喇姑不是她的名字,是一种尊称
苏麻喇姑的真实名字叫“苏麻拉”。玄烨出生之后,就离开母亲的身边交给奶娘照护,顺治帝又宠爱董鄂妃,很少与玄烨亲近。
在玄烨的少年阶段,苏麻拉亲切服侍,并对幼小的玄烨进行启迪培养,所以在天真无邪的玄烨心中,就产生了亲人的感情,将苏麻拉当做自己的亲姑姑,故而称其为苏麻喇姑。
既然是称为“姑”就显然存在辈分的问题,只有康熙同辈人才能称为苏麻喇姑,而小一辈的众多皇子们是断不敢如此称呼苏麻喇姑的,这一点在诸皇子的奏折中就有体现,他们就相应地把苏麻喇姑当做祖母一样的长辈,称“苏麻拉祖母”
比如康熙四十四年八月末,年老的苏麻喇姑大病发作。八月二十九日,皇三子允祉等请求苏麻喇姑召见太医诊治,结果遭到拒绝。允祉立即向在塞外的康熙上了紧急奏报,说:“儿臣等劝祖母请大夫看,而苏麻拉祖母执意不肯”。
此后不久,苏麻喇姑病情日益严重,一日或泻十余次,或五六次,加上她坚决不肯用药,终于在九月初七日病逝。
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地位远比想象中要高
《啸亭杂录》中称苏麻喇姑在宫中“甚为高品”,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地位很高,可是高到什么程度没有细说。所以后人就从苏麻喇姑死后的待遇“葬以嫔礼”为据,认为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于嫔。
清代后宫中嫔属于第五等主位,严谨来说地位比较高,但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甚为高品”。很显然,以嫔位来衡量苏麻喇姑的地位是不科学的。
苏麻喇姑在宫中甚为高品的体现之一,就是皇帝对她的宠信、敬佩、亲切和无微不至的关心。就比如康熙接到允祉的奏报后,马上下旨让太医院进行会诊,并给诸皇子下达了八个字的重要指示“尔等在家,留心才是”。
得知苏麻喇姑病重,康熙马上意识到事情不妙,他从塞外赶回京师,途中给诸皇子发出上谕:“祖母若出事,则过七日之后再入殓。其暂停尸之地,着尔等与内务府总管急定。”
康熙是怕返程时间不够赶不上见苏麻喇姑最后一面,所有才推迟苏麻喇姑的入殓时间。回到京师后,苏麻喇姑已经病逝,康熙地亲自吊唁,然后才发殡,这是当时任何一位嫔妃都没有享受到的恩宠,就此而言,苏麻喇姑的地位可能已经超过了贵妃。
体现出苏麻喇姑高品的是皇子们对苏麻喇姑的尊敬。众皇子都尊敬地称她为苏麻拉祖母,当她病逝之后,年长皇子们有一个算一个,都亲自前往送殡。康熙中晚期,年长皇子们都已分封,很多都是亲王、郡王、贝勒等高等级爵位,能让他们送殡的人,地位肯定不是嫔一级的人物。
康熙众皇子中与苏麻喇姑关系最亲近的当属皇十二子允裪。允裪的生母是万琉哈氏,封定嫔。允裪深受苏麻拉祖母的抚育爱护,一直以来就把她当成是亲祖母。
自苏麻喇姑患病以后,允裪昼夜在祖母处,他的嫡福晋也是昼夜在祖母处服侍。祖母病逝后,允裪向主持事务的三阿哥允祉等请求说:“祖母自幼将我养育,我并未能报答即如此矣,我愿守住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
允祉就此询问内务府,但内务府总管说查无此例。允祉拿不定主意,就请示康熙帝,康熙朱笔批示:“十二阿哥之言甚是,着依其所请。”尊贵皇子甘愿为一侍女,为他视为不是亲祖母胜似亲祖母的“侍女”而破例昼夜服侍、供饭、诵经,这在清代历史上,也属罕见。
人们常说无情最是帝王家,诚然,为争夺帝位,对于政敌是很难有父子兄弟之情的,但帝王也是人,是人就有感情,有些帝王对于不影响他的威权之时,也会有真情,也会显示其有亲情的。
康熙对苏麻喇姑,允裪对于苏麻拉祖母,确实也有姑、祖母之感情,而且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苏麻喇姑作为一个与皇室没有血统关系的“侍女”,能得到如此回报九泉之下也算是瞑目了。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