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格力临时股东大会上的一句话让董明珠再次站在风口浪尖:“绝不用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
现场的掌声与全网的争议形成尖锐对比,有人骂其偏见,有人赞其清醒。
而随着后续多起间谍案件曝光,越来越多人发现,董明珠说的那句话含金量还在上升——在全球化人才流动的浪潮中,有的人带着知识回来,有的人带着任务回来。
![]()
但抛开情绪看本质,这句话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化与国家安全碰撞下的企业焦虑,也映出了中国制造3000万人才缺口的现实痛点。
骂与赞都太草率,读懂背后的人才困局,才是对中国制造未来的负责。极端言论往往是现实矛盾的夸张投射,愤怒前先看清它指向的问题核心。
第一章、“一刀切”的争议:是保护还是封闭?
董明珠的言论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山西省海归商会很快发布声明,要求其道歉并纠正错误认知;媒体评论纷纷指出,以个别风险否定整个群体,是典型的“二元对立”思维。
这些批评并非没有道理,毕竟每年数十万回国的留学生中,绝大多数都在芯片、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贡献力量——他们正是“带着知识回来”的群体,用海外习得的前沿技术为中国制造升级赋能。
但跳出“歧视”的标签,企业的顾虑并非空穴来风。国家安全机关近年披露的案例,让“带着任务回来”的隐秘威胁从影视剧走向现实。
2024年国家安全部通报的案件中,一名海归以境外学术基金为掩护,将新型舰艇的声呐参数秘密传递出境,非法获利八十万,而这一行为直接导致我国相关领域的海军优势缩水三年。
2025年10月曝光的海归博士郝某案更令人震惊:他留学期间被境外间谍情报机构以“签证帮助”拉拢策反,回国后进入科研院所,多次传递包含5项机密级、2项秘密级的国家秘密,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
对于格力这样手握大量核心专利的制造企业,一次类似的泄密,可能让十年研发成果付诸东流。更现实的是,企业缺乏精准鉴别的能力。
就像郝某这样的高材生,表面是学术精英,实则暗藏风险,常规背景调查根本无法穿透其伪装。
在“分不清谁带着知识、谁带着任务”的困境下,董明珠选择“全部不用”,本质上是一种降低风险的保守策略——就像为了防骗,干脆不接陌生电话的普通人。可保守不等于正确。
2025年制造业高端人才缺口达3000万,其中数字化人才缺口占比超60%。海归群体中不乏掌握顶尖技术的专家,某新能源企业负责人就坦言:“我们的固态电池研发,全靠两位留美博士突破瓶颈,这样的人才丢了太可惜。”
一刀切的拒绝,无疑是在人才荒中自断臂膀。规避风险的底线是不制造新的损失,拒绝人才的风险远比可能的泄密更致命。
第二章、扎心真相:企业怕的不是海归,是“人才错配”与“身份迷雾”
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还有后半句话被忽略了:“只能保守地选择在国内的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
这句话才真正暴露了核心诉求——企业想要“辨得清、靠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带着知识回来”的海归本应是香饽饽,但“镀金泡沫”却让企业逐渐失去信任。
不少企业吐槽,有些留学生只是空有海外文凭,实际能力堪忧。
某家电企业HR透露:“面试过一个留英硕士,简历写着‘智能制造专家’,实际连PLC编程都不会,薪资要求却比国内硕士高两倍。”
这种“无效人才”让企业对海归的好感度持续走低。
反观格力的人才策略,其一万三千多名研发人员全部来自国内高校,靠着内部培养体系实现了空调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
在董明珠看来,自己培养的人才不仅成本可控、契合需求,更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规避“带着任务回来”的风险。
正如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如今标注“无境外背景”的岗位需求一年涨了四成,企业并非不愿用人才,而是不敢赌安全。更深层的矛盾是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脱节。
2025年数据显示,制造业新兴领域人才需求增速达35%,但相关专业毕业生仅占制造业总就业的18%。
企业急需的数字化工程师、智能设备运维师供给严重不足,而大量传统专业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
这种结构性缺口,让企业在选人时不得不更加谨慎——既怕招来“中看不中用”的镀金者,更怕引来“带着任务”的伪装者。
董明珠的极端言论,其实是对“人才错配”与“身份迷雾”的情绪化反抗:与其花高价在“知识与任务并存”的群体中碰运气,不如踏踏实实在国内高校挖潜。
企业拒绝的从来不是“海外经历”,而是与需求脱节的“无效人才”和身份难辨的“潜在风险”。
第三章、3000万缺口下的困境:中国制造缺什么样的人?
董明珠的选择,放在制造业人才荒的大背景下更易理解。
2025年,我国制造业高端人才缺口已达3000万,四大领域尤为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口950万,芯片设计、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缺人最甚。
某芯片企业创始人直言:“能独立做芯片封装测试的工程师,年薪开到百万都抢不到。”
电力装备领域缺口900万,光伏、储能等新能源装备研发人才一才难求,应届生起薪普遍超过8000元。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缺口450万,懂机械原理又通数字孪生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年薪能达六七十万。
新材料行业缺口400万,稀土功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领域的硕博人才,入职就能进入核心研发团队。更棘手的是人才断层。
一线技能人才平均年龄已达45.7岁,35岁以下仅占28.3%。年轻人不愿进工厂,高校培养的人才又不符合企业需求,形成了“企业喊缺人,学生没工作”的怪圈。
在这样的困境下,董明珠选择“内部培养”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德国“双元制”、日本“企业内匠人培养”的成功经验证明,企业主导的人才培养能精准对接需求。
格力通过与国内高校合作开设定向班,已培养出数千名符合自身需求的技术人才。而从国家安全角度看,内部培养的人才更易建立保密共识,减少“带着任务回来”的风险。
中国制造缺的不是“人”,是懂技术、接地气、能实干且信得过的“适配人才”。
第四章、破局之路:拒绝“一刀切”,构建“安全型开放”人才体系
骂董明珠容易,解决问题难。真正的智慧不是纠结于“用不用海归”,而是建立一套既能甄别“任务”、又能吸纳“知识”的机制。
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安全型开放”的人才策略。
企业层面:建立“分层筛选+精准培养”双体系
1.风险分级管理:对非核心岗位,放开海归招聘;对涉及核心技术的岗位,建立“背景调查+长期观察+保密协议”三重防线。
可借鉴专业机构的海外背景调查模式,同时设置1-2年的核心技术接触过渡期——就像多起间谍案揭示的,伪装往往需要时间暴露,过渡期能有效降低风险。
华为的新员工第一课就是看真实间谍案例视频,从源头强化保密意识。
2.本土培养提质:借鉴格力经验,深化与国内高校的产教融合。
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将工业机器人操作、数字化运维等实战课程纳入高校教学,让毕业生“毕业即能上岗”。
2025年数据显示,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人才留存率比普通企业高40%。3.能力优先考核:无论是海归还是本土人才,统一采用“实操测试+项目答辩”的考核方式。
某新能源企业取消“海外学历加分项”,改用“技术方案解决能力”作为核心评判标准,既筛掉了“镀金者”,也留住了“真人才”。
企业的人才安全,靠的是制度筛选而非身份排斥。
社会层面:搭建“信任背书+环境优化”支撑网
1.建立人才诚信档案:由政府部门牵头,整合学历认证、职业经历、保密记录等信息,形成可查询的人才诚信数据库。
海归人才可通过主动申报获得诚信评级,企业据此快速辨别“知识型人才”与“风险隐患”,降低筛选成本。
2.完善泄密惩戒机制:加大对商业间谍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郝某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案例,已释放出法律严惩的信号,但还需进一步明确企业保密责任,避免企业以“防间谍”为由实施就业歧视。
3.营造开放包容氛围:宣传优秀海归的贡献案例,打破“海归=镀金”“海归=风险”的刻板印象。要明确,“带着任务回来”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海归是带着技术和经验回国奉献的,本土精英和海归人才从来不是敌我关系。
好的人才环境,既能让千里马放开奔跑,又能让企业放下顾虑。
政策层面:强化“供需对接+安全保障”双驱动
1.精准补齐人才短板:针对3000万缺口,在高校增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专业,扩大招生规模。
同时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快速填补一线技能人才缺口。
2.提供人才引进支持:对企业招聘的高端海归人才,给予税收减免、住房补贴等优惠,降低企业用人成本。
同时设立“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金”,鼓励海归带技术回国发展,减少境外势力的策反空间。
3.建立国家安全培训体系:将商业保密、国家安全等课程纳入高校和企业培训内容,让所有人才树立安全意识。
无论是本土人才还是海归,都明确知道“红线”在哪里,从源头遏制泄密风险。
教育部的留学行前培训已覆盖98%的人,这类针对性教育亟需常态化。
政策的价值,是让企业敢用人才,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第五章、真正的强大,是既能敞开大门又能守住底线
董明珠的言论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它触碰了中国制造最敏感的两根神经:人才短缺与安全焦虑。
“有的人带着知识回来,有的人带着任务回来”的现实,让这种焦虑有了具象注脚,但解决问题的方向,从来不是关上大门,而是把大门修得更坚固、更智能。
2025年的制造业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
全球制造业对数字化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长40%,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升35%。在这样的趋势下,任何形式的人才封闭都无异于自废武功。
格力可以选择自己的培养路径,但中国制造需要更多元的人才来源。真正成熟的人才观,应该像大海一样——既能容纳百川(吸纳全球“知识型”人才),又能过滤杂质(防控“任务型”风险)。
企业需要的不是“绝不用海归”的决绝,而是“能用好海归、培养好本土人才”的能力。
当有一天,企业不用再靠“一刀切”来规避风险,当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能各展所长,中国制造才能真正突破瓶颈,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这,才是董明珠的争议言论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启示。
中国制造的未来,藏在开放的格局里,也躲在扎实的制度中。
你觉得企业该如何平衡人才引进与安全防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冷眼看商业,洞见新世界。
以上,共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