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秋风起,满地黄叶落。风里的燥热渐渐褪去,可随之而来的干燥却悄悄缠上身体:喉咙干痒、皮肤紧绷、鼻干口干,甚至心烦意乱……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津液不足了!
在中医看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凉,雨水减少,空气湿度降低,气候干燥,燥邪当令,易耗伤人体津液,因此秋季饮食应以生津润燥为主。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一味滋阴润燥的明星中药——麦冬。
![]()
“不死药”——麦冬
麦冬又叫麦门冬、沿阶草,其药用部位是植物的块根,通常在植物生长到一定年限后进行采挖,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成为可供药用的中药材。《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上品药材,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古人给予麦冬相当高的评价,甚至称其为“不死药”。
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肺、胃经,其甘寒之性使其具有滋阴的功效,微苦则能清热,归心、肺、胃经表明它主要作用于这三个脏腑,对心、肺、胃相关的津液亏损和热证有调理作用。
![]()
秋季养生,为何推荐麦冬?
秋天,燥邪当令,最易损伤我们身体的津液。而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等作用,味道甘甜易于入口,且价格便宜,因此为秋季养阴之要药。
1、润肺清心,安抚秋燥
麦冬能滋养肺阴,缓解因肺燥引起的干咳、少痰甚至痰中带血等症状。对于总是感觉喉咙干、想清嗓子的人来说,一杯麦冬水便是最温柔的抚慰。
2、益胃生津,唤醒脾胃
秋冬进补前,需先为脾胃打好基础。若感到口干舌燥、饥不欲食,或胃有隐隐的灼热感,这可能是胃阴不足的信号。麦冬能有效滋养胃阴,促进津液生成,让脾胃在干燥的季节里也能保持活力。
3、清除心烦,宁心安神
秋季内热生而阴津少,热扰心神,易夜寐不安,甚者辗转难眠。麦冬性凉,润而可清热,入心经,可清心之虚热,适用于阴虚之失眠、烦躁。
![]()
3种食疗方推荐,简单易做效果好
1、麦冬沙参老鸭汤
食材:老鸭半只,麦冬15克,北沙参15克
做法:将老鸭焯水去腥后,与麦冬、沙参文火慢炖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养阴润肺,生津止渴。适合平时常感口干舌燥、干咳无痰、舌红少苔、手足心热等阴虚体质或干燥季节的服用。
![]()
2、二冬茶
食材:麦冬、天冬各10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天冬、麦冬一起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盖焖15分钟,再加入蜂蜜,拌匀即可饮用。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此茶饮适合肺胃燥热、咽燥干咳,或痰黏难以咳出、心烦口渴者饮用。
![]()
3、麦冬百合山药粥
食材:麦冬10克,百合20克,山药100克,粳米80克,冰糖适量。
做法:麦冬提前浸泡30分钟,然后将所有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0-40分钟,煮至粥浓稠。
功效: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此粥适合脾胃虚弱、食欲不佳、容易上火等人群食用。
![]()
麦冬食用小贴士:
麦冬性微寒,在食用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体质和身体状况灵活选择。
麦冬有芯或无芯也有所区别,去芯的麦冬更专注肺胃阴虚(芯部偏苦寒,易伤脾胃);而留芯的麦冬适合心火旺盛者(芯能入心经,增强清心功效)。
这个秋天,如果你也常觉得口干、喉咙痒,或是晚上睡不安稳,不妨买些麦冬回家,泡一杯茶、煮一碗汤,帮你润燥生津,安度金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