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跟随专业记者学习新闻采编、摄像等技能。 顾冬玲 摄
![]()
沭阳县怀文小学学生在公园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发芽、开花等过程。胡威 摄
江苏省沭阳县怀文小学精心打造“第二课堂”户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拥抱诗画自然,在课外多元体验中收获成长,为教育空间变革和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构建“第二课堂”特色课程体系
在传统教育中,教室往往是较为封闭的、单一的空间。怀文小学打破传统教室的物理边界,将课堂延伸至沭阳沂河畔、城北公园、花木产业园、低空飞行基地、宿迁新闻中心、宿迁三台山森林公园、宿迁骆马湖沙雕艺术园、宿迁彭雪枫纪念馆等真实场景,由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场域,通过空间转换实现自然场域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在公园里,学生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聆听鸟儿的歌声,呼吸清新的空气。这些自然元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还能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在彭雪枫纪念馆,学生们通过参观展览、聆听讲解,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将教育与自然、历史相结合的空间重构,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教育场域是课程的载体。与空间重构相对应,学校构建起相应的课程体系,具体分为四大模块。
自然认知模块:建立“植物观察日志”系统,通过四季物候观测培养生命意识。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到校园或公园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等过程。他们还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式,了解植物的种类、习性和生态环境。这样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命历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历史感悟模块:设计“英雄人物时空穿梭”项目,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学生们戴上VR眼镜,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学生可以与英雄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实践模块:开展“小小新闻人”职业体验活动,构建全媒体传播实践链条。学生们在宿迁新闻中心的专业记者指导下,学习新闻采编、摄影、摄像等技能,参与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工作。学生还可以通过学校的校园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自己的新闻作品,锻炼提升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艺术创造模块:组织“沙雕公园集体创作”活动,融合雕塑、摄影等多元艺术形式。学生们在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创作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空间改变赋能教学,带来三大转变:从单向知识灌输到多维感知体验,从静态知识习得到动态智慧生成,从个体学习行为到群体协作实践。在“第二课堂”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观察、触摸、聆听、品尝等,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感知体验;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实验、调查、创作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实现动态智慧的生成;通过参与各种团队活动,如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创新“第二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第二课堂”课程更加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因而需要采取与传统课堂教学不一样的实施策略。
项目式学习:学校围绕“沂河文化探究”主题设置跨学科项目,整合语文、道德与法治、劳动等学科。学生们组成项目小组,来到沂河畔,围绕沂河文化展开研究。他们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访专家等方式,了解沂河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手抄报、海报、PPT等作品,交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情境化教学:学校在沙雕公园创设“生态保护”主题创作情境,融合美术、环保教育。学生们在沙雕公园,根据“生态保护”的主题,运用沙子和工具,创作属于自己的沙雕作品,通过设计沙雕的造型、色彩和图案,表达自己对生态保护的理解和认识。
双师制模式:学校配备校内导师与校外辅导员,形成教育合力。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指导学生完成课程作业和项目任务。学校还聘请书法、美术、诗歌、音乐等方面的专家教授为校外辅导员,给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双师制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辅导员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
构建“第二课堂”特色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起适应“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实践轨迹。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作业、作品、实验报告、实践活动记录等资料收集起来,放入成长档案袋中。教师可通过查阅成长档案袋,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表现性评价:设置沙雕创作、新闻播报等实践项目考核。学生们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需要参加实践考核,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发展性评价:追踪学生后续学习行为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后的学习行为变化,评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的影响。
“第二课堂”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成长:
主体意识的觉醒。比如,在彭雪枫纪念馆的现场教学中,学生从历史旁观者转变为叙事参与者。五年级学生仲筠怡在观后感中写道:“当我触摸冰冷的展柜时,突然明白英雄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人。”这种具身体验催生了认知图式的重构。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并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主体意识。
思维方式的转型。对比实验数据显示:传统课堂中学生知识迁移率为37%,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后提升至68%。这种转变印证了杜威“做中学”理论的有效性,学生在沙雕创作中培养的空间思维、在新闻采编中发展的批判性思维,都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思维定式。思维方式的转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还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情感态度的升华。通过“红色基因传承”系列活动,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明显增强。据统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从21%提升至79%。
(作者单位分别系江苏省沭阳县教师发展中心、沭阳县怀文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7日 第06版
作者:田作明 申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