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汇报: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质量提升要做到3个精准

分享至

校长汇报: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质量提升要做到3个精准

校长经验汇报:用AI打开高质量课堂与精准教研的“新大门”

本文字数4904字,阅读需要7分钟,讲话发言需要20分钟左右

订阅后购买本专栏进入第一篇文章阅读到文章末尾提取本专栏全部电子文档。

各位教育同仁、专家: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传统教研的 “低效零散”、课堂观察的 “经验主导”、教学改进的 “盲目模糊” 等问题日益凸显,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路径。

我校作为新建校,面对 “教师年轻化、教研体系待完善” 的现实,以 “高质量课堂建设” 为核心,借助 AI 技术构建 “精准教研” 体系,实现了教研从 “粗放式” 向 “精细化”、课堂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的转型。现将实践经验从 “问题导向、实践路径、阶段成效、未来规划” 四方面汇报如下,愿为更多学校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参考。

一、问题导向:找准 AI 赋能的 “靶心”—— 破解教研与课堂的四大痛点

新建校的教师队伍虽充满活力,但也面临 “经验不足、需求多元” 的挑战,传统教研模式难以满足高质量教学需求,具体表现为四大痛点:

(一)痛点一:教研模式低效化 ——“零散被动,评价偏差”

传统教研多为 “定时间、定主题、听评课” 的单向流程,内容零散不成体系(如本周议 “课堂导入”,下周议 “作业设计”,缺乏逻辑关联);教师参与被动(多为 “听得多、说得少”);评价导向偏差(重 “课堂氛围” 轻 “目标达成”,重 “教师表现” 轻 “学生反馈”),难以真正解决教学问题。

(二)痛点二:课堂观察主观化 ——“经验主导,缺乏数据”

评课者多依据 “个人直观感受” 判断教学有效性,如 “这节课很热闹”“教师语言流畅”,缺乏基于数据的客观评价;对课堂问题的诊断 “就事论事”(如 “学生参与度低”),却无法深入分析 “为何参与度低”,难以给出系统改进建议。

(三)痛点三:教研内容失焦化 ——“浅尝辄止,回避本质”

教研活动 “重量轻质”,对教学问题的挖掘停留在表面(如仅讨论 “课件是否精美”“环节是否完整”),回避 “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匹配度” 等核心问题;对典型问题的把握精准度不足,难以指导教师解决关键困境。

(四)痛点四:教研需求模糊化 ——“覆盖不足,个性缺失”

教师教学经验差异显著(新教师需 “教材解读指导”,青年教师需 “课堂管理技巧”),但校本教研多为 “一刀切”,难以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对教师的共性困惑(如 “如何设计高阶思维问题”)回应不充分,导致教研 “针对性不强”。

针对这些痛点,我们确立了四大核心任务:理清精准教研的内涵与方法、建构 “课前 - 课中 - 课后” 精准教研体系、产出学科实践案例、推动教研模式向 “数据驱动” 转型,让 AI 成为破解难题的 “关键变量”。

二、实践路径:以 AI 构建 “三维精准” 体系 —— 让教研与课堂 “提质增效”

我们以 “数据驱动” 为核心,借助 AI 技术打造 “课前精准定位、课中精准剖析、课后精准改进” 的三维实践体系,让教研从 “模糊猜想” 变为 “精准施策”。

(一)第一维:课前精准定位 ——AI 助力 “教什么、怎么教” 的科学决策

课前是教学的 “源头”,精准定位 “教学目标、核心内容、问题设计”,才能为高质量课堂奠定基础。我们借助 AI 工具与校本模板,实现 “三精准”:

1. 精准研读:明确 “教什么”——AI 辅助剖析学科本质

我们开发《精准教研教学设计模板》,教师借助 AI 课标解读工具(如 “课标智能匹配系统”),输入教材内容即可获取 “课标要求、学科本质、学生学情关联” 的分析报告;结合 AI 学情分析平台(整合学生前期作业数据、测试成绩),精准定位 “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而确定 “本堂课最有价值的知识”。

例如,数学教师备《一元二次方程》时,AI 系统会提示 “课标要求:掌握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分析出 “学生对‘韦达定理的应用’掌握不足”,教师据此将核心任务定为 “韦达定理的实际应用”,避免 “知识点泛化”。

2. 精准对标:

【需要完整电子版请先关注“教育好文”,购买后可获取本专栏全部材料的电子文档(都是结构漂亮、娓娓道来、金句不断的精彩讲话稿),您还可以在本号遇见更多学校教育管理的公文材料、汇报材料、校长讲话、计划总结、管理制度等学校公文类文章和学校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成为超级会员可以看到所有文章和课程,期待您加入教育好文超级会员,可代写】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