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人夏天怎么避暑?
农历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时节。古人认为此时 “火旺金伏”,当 “伏避暑气”,而两千多年前的敦煌悬泉置,地处火焰山脚下的干旱戈壁,夏季气温常达 42℃,地表温度更是灼人。这片丝路上的驿站,见证了古人应对酷暑的独特智慧,从衣食住行到器物饮食,处处透着与高温抗争的巧思。
汉代人即便酷暑也需恪守礼仪,衣物的透气与得体同样重要。贵族首选素纱禅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件分别仅重 48 克、49 克,轻如蝉翼的质地堪称 “古代空调衫”,其纺织工艺之精令后世惊叹。普通小吏与戍卒则多穿葛麻衣物,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麻制残片,孔隙细密,利汗透气,是炎炎夏日的实用之选。
![]()
下装的设计更显巧思。无裆的 “袴”(胫衣)需配合跽坐姿势避免不雅,久坐时可倚靠 “伏几” 缓解疲劳;有裆的 “裈” 则更具实用性 —— 驿卒穿合裆长裤便于骑马,劳作吏卒多穿短裤,西汉司马相如在蜀地穿的 “犊鼻袴” 便是无裤管的 “布小裈”,夏日穿着清凉利落。鞋子则以麻鞋(“枲肥”)为主,草编材质透气吸汗,另有类似拖鞋的 “常韦”,为非正式场合提供便捷凉意。
![]()
贵族消暑离不开 “冰鉴” 这一 “古代冰箱”,双层容器外层储冬冰、内层存食物,曾侯乙墓出土的冰鉴便是例证。民间则流行 “寒粥”(冷水泡粟米饭)与 “蜜水”,简单却解暑。
敦煌因昼夜温差大,瓜果格外甘甜,悬泉汉简中多次记载专人种瓜、看瓜,遗址出土的瓜皮经考证类似哈密瓜。厨师会将甜瓜切片封入罂中,三日后果香浓郁,正是《齐民要术》记载的古法保鲜。此外,“柰浆”(苹果粉末)冲水饮用,如同汉代 “果珍”,连途经的将军都靠它消解旅途燥热。遗址出土的杏核,暗示当地可能用杏皮泡制凉饮,与今日敦煌杏皮水一脉相承。
悬泉置的传舍是消暑佳处:门窗启闭通风,套间挂薄纱门帘,厅堂设帷幔与卧床,辅以蒲草凉席 —— 汉简记载传舍备有 “青缘蒲席”,供客人领用。博山香炉燃香驱蚊,蒲叶 “便面”(方形扇)是必备之物,汉代画像石与马王堆帛画中均有其身影,《汉书》还记载了 “便面之嫌” 的典故。
![]()
出行防晒有妙招:“面衣” 遮脸挡沙,女性所用每件值四十三钱,戍卒、邮卒皆常备;传车配有硫黄色车盖,徒步者则戴蒲草或竹编斗笠。这些器物虽简,却处处体现着古人适应环境的智慧。
从轻薄衣物到冰镇瓜果,从透气居所到防晒器物,汉代敦煌悬泉置的消暑之道,是古人顺应自然、巧思生活的生动写照。许多方法沿用至今,让我们得以在两千年后的夏日,仍能触摸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清凉智慧。
主播:龙天
编辑:龙天、孙琦
一审:岳青
二审:刘小曼、丁守敏
三审:肖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