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小伤口"成催命符!
广东男子未戴手套处理湿快递,7天因它丧命,死亡率最高达90%急诊室的哭喊声刺破了凌晨的寂静。
"医生,快救救他!"广东中山某三甲医院里,女子瘫坐在抢救室外,看着浑身发紫、陷入休克的丈夫王先生,早已泣不成声。
![]()
谁能想到,这场悲剧的开端,只是7天前一个毫不起眼的举动——42岁的快递司机王先生在雨后搬运湿滑的快递时,手上带着未愈合的小伤口,却没戴手套,徒手接触了包裹上的积水。
当医生查出感染源是创伤弧菌时,虽全力抢救,仍没能留住他的生命。
"这种细菌发病太猛,死亡率太高,我们尽力了。"医生的话,成了家属心中永远的痛。
这不是偶然的意外,而是每年在南方沿海地区反复上演的生死警示。
一、什么是创伤弧菌?
![]()
创伤弧菌并非罕见病菌,而是海水中常见的嗜盐菌,尤其喜欢夏季过后温暖、低盐度的海域,在广东、福建、海南等南方沿海地区分布广泛。
它最可怕的特点在于高致病性和高死亡率——据广东省疾控中心数据,感染后死亡率高达50%~90%,发病急、进展快,很多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器官衰竭,往往不足72小时,被称为"海洋中的隐形杀手"。
二、为什么会感染?
![]()
它专找"伤口"下手和很多人以为的"吃海鲜感染"不同,创伤弧菌的主要入侵途径是伤口接触,堪称"见缝插针":
- 接触污染环境:手上有伤口(哪怕是划痕、倒刺、湿疹破损)时,接触海水、河水,或被污染的海鲜、湿物,细菌会直接从伤口侵入。
- 处理海鲜时受伤:宰鱼时被鱼刺扎伤、洗虾时被虾钳夹破、剥贝类时被壳划伤,是最常见的感染场景。
- 高危人群更易中招:慢性肝病患者、糖尿病人、免疫力低下者,一旦感染,细菌扩散更快,死亡风险会大幅升高。
就像广州那位被鱼刺扎破手的大叔,3天就因败血症离世;福建阿姨被虾钳夹伤后,只能靠截肢保命——这些案例的共同点,都是"有伤口+未防护"。
三、如何预防?
![]()
记住这4点,守住生命线创伤弧菌虽凶险,但预防起来并不复杂,核心就是切断接触、做好防护:
1. 带伤不碰"风险源":手上、脚上有任何破口、红肿,绝不接触海鲜、海水、河水,也别下海游泳、摸虾捉蟹。
2. 处理海鲜必戴手套: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无论手上有没有伤口,处理鱼虾贝类时,都要戴厚实的橡胶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体液。
3. 受伤后立刻处理:一旦被海鲜划伤、扎伤,马上用清水彻底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之后密切观察,别掉以轻心。
4. 出现症状赶紧就医:若伤口突然红肿、剧痛,或伴随发热、皮肤发紫,立刻去医院,务必主动说明"接触过海鲜或海水",为抢救争取时间。
四、警示:
别让"麻烦"换走生命很多人觉得"洗个虾、切条鱼,戴手套太麻烦",可比起失去生命、截肢保命的代价,"麻烦"二字根本不值一提。
医生见过太多悔不当初的家属:"早知道戴个手套,就不会这样了。"
但悲剧一旦发生,再后悔也无法挽回。
眼下正是创伤弧菌活跃的季节,它可能藏在市场的海鲜摊里,藏在海边的积水中,甚至藏在雨后潮湿的物品上。
别让"侥幸"麻痹自己,一个手套、一次认真的消毒、一份及时的警惕,或许就能挡住死神的脚步。
记住:小伤口别大意,处理海鲜戴手套,这不是小题大做,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