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6日,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第58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闭幕式音乐会上,本届大赛第一名、17岁的中国选手章奥哲奏响了1743年的瓜奈里“大炮”名琴——这把帕格尼尼生前使用的名琴。“能演奏‘Cannone’,当然是非常激动的。”夺冠后,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这位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少年语气里藏不住期待。“想看看自己能用这把琴发出怎样的声音。”
就在前一天,经过5个小时的激烈角逐,章奥哲一举斩获本届比赛金奖和最佳帕格尼尼协奏曲演奏奖,成为继吕思清、黄滨、黄蒙拉、宁峰之后第五位中国“帕格尼尼大奖”得主。对这一结果,他的专业老师、上音管弦系教授何弦早有预判:“第一轮20个选手我全看了,当时就跟朋友说,只要小章保持这个状态,一定能走到底。”
![]()
此次夺冠并非偶然。2025年对章奥哲而言是名副其实的“丰收年”。8月在瑞士蒂博尔·瓦尔加国际小提琴比赛中,他以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斩获一等奖及青少年评审团奖,成为该赛事首位同时获此两项荣誉的中国选手。此前,他还在第九届仙台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第三名。从日本到瑞士再到意大利,一年内连续在三项顶级国际赛事中获得佳绩,章奥哲用实力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小提琴家的国际竞争力。
赛场内外,章奥哲在第二轮独奏会比赛上的曲目选择引人瞩目。他对上海音乐学院陈钢教授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苗岭的早晨》这两首中国作品的演绎,给评委和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赢得全场喝彩。“我一直想这样设计,这次终于实现了。”何弦教授坦言,这是帕格尼尼大赛历史上少有的将本民族作品作为参赛曲目并最终赢得大奖的尝试。“虽然有点冒险,但这充分展现了上音人精湛的专业技艺和文化自信。”
乐评人李严欢评价章奥哲的舞台演奏具有难得的松弛感,这一特质在夺冠之战中尤为突出。当被问及这份松弛是天生还是培养时,章奥哲给出了实在的答案。“松弛感的来源是平时练习时对一切技术的完全把握,在台上更多想着音乐,不会刻意去保持松弛。”这份从容背后,是他多年的刻苦积淀——14岁时便完整演奏帕格尼尼高难度的《24首随想曲》,还多次以这套作品举办音乐会。今年三月和四月,章奥哲连续两个月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音乐午茶”举行专场演出,且曲目完全不同。“可见他不仅有天赋,更珍惜舞台实践机会,每次都充分准备。”李严欢认为,台上“松弛”,台下绝不“松懈”,这是他接连获奖的关键。”
![]()
回溯学琴之路,章奥哲的热爱始于耳濡目染。“小时候听了很多音乐会,包括吕思清先生的演出,觉得他的音色特别好听,跟我拉的‘鸡叫’完全不一样。”他笑着回忆,小提琴是练着练着慢慢爱上的。支撑他走过高强度练琴与比赛的,是一种专注的习惯。“专注于即将到来的新曲目、演出和比赛,自然而然就坚持下来了。”
在他的成长中,何弦教授的指导至关重要。“所有指导都很关键,我对小提琴演奏的理解,基本是在一次次演出比赛后和何老师复盘时提升的。”章奥哲说。夺冠后,他第一时间给正在看直播的何老师发了开心的表情,老师则叮嘱他“保持淡定”。这份师徒间的默契,正是他稳步前行的底气。
即便接连获奖,章奥哲仍保持清醒。“我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这次比赛直播里有人说我右手特别紧,这确实是大问题,需要尽快改进。”对于未来,他的规划清晰而谦逊。“现在要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而对正在学小提琴的同龄人,他的建议简单直接。“多练琴,保持专注和热爱,没有特别的技巧。”
闭幕式的灯光亮起,章奥哲轻轻拿起“大炮”名琴。这位17岁的少年,带着扎实的技艺、谦逊的态度与文化自信,站在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用悠扬琴声书写中国新生代小提琴家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