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字泰和,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出身于书香之家。李邕聪敏博学,少年时即有文名。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开元十四年,任陈州(今河南淮阳)刺史时,所作词赋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一时名噪京城。不久,因狂妄自大,贪赃受贿,被人告发,判处死刑。而素未谋面的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孔璋获悉情况后,仗义上书天子,为其申冤求情,并愿代李邕服刑。此篇名为《救陈州刺史李邕奏》奏章情真义切的文字,令唐玄宗为其大义之举所感动,下诏免除李邕死罪,贬为钦州遵化县尉,孔璋因此亦流放岭南,客死。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李邕再次故态复还,重蹈覆辙,枉费孔璋一片苦心,最终被奸相李林甫派员在北海郡就地杖杀,享年70岁。
![]()
救陈州刺史李邕奏(原文)
唐 · 孔璋
明主举能而舍过,取才而弃行。烈士抗节,勇者不避死。故晋用林父不以过,汉任陈平不以行。禽息殒身不祈生,北郭(春秋齐人)碎首不爱死。向若林父诛,陈平死,百里不用,晏婴见逐,是晋无赤狄之士,汉无天子之尊,秦不强、齐不霸矣。
伏见陈州刺史邕,刚毅忠烈,难不苟免。往者折二张之角,挫韦氏之锋,虽身受谪屈而奸谋沮解。即邕有功于国,且邕所能者,拯孤、恤穷、救乏、周急家,无私聚。今闻坐赃下吏,死在旦夕。
臣闻生无益于国者,不若杀身以明贤。臣愿以六尺之躯,膏鈇钺以代邕死。臣与邕生平不款曲,臣知有邕,邕不知有臣,臣不逮邕明矣。夫知贤而举仁也,任人之患义也,获二善以死,臣又何求?伏惟陛下宽邕之死,使率德改行,兴林父曲逆之功,臣得瞑目附禽息北郭之迹,大愿毕矣。若以阳和方始,重行大戮,则臣请伏剑,不敢烦有司。皇天后土,实闻臣言。
昔吴楚反汉得剧孟则不忧。夫以一贤而敌亡国之众,伏惟敷含垢之道,弃瑕之义,远思剧孟取于邕。况告成岱宗(指泰山),天地更新,赦而复论。人谁无罪,惟明主图之!臣闻士为知已者死,臣不为死者所知,而甘为之死者,非特惜邕贤,亦以成陛下矜(īn,怜惜)能之慈。
![]()
李邕-《李思训碑》
救陈州刺史李邕奏(译文)
明智的君主往往举荐有才能之士,并包容其过错,重视其才能而不过分苛责其品行。有志之士坚持节操,勇敢的人不怕死。所以晋国用林父并不因他的过错而舍弃他,汉朝任用陈平并不因他的品行而不用他。春秋时秦国的禽息不惜牺牲生命为国尽忠,春秋时齐国的北郭先生不惜粉身碎骨为国除患。倘若林父、陈平被处死,百里奚未获任用,晏婴遭放逐,则晋国将失赤狄之勇,汉朝将损天子之威,秦国难以强盛,齐国亦难称霸。
我观察到陈州刺史邕为人刚正不阿,忠诚坚毅,行事严谨不苟。过去,他挫败了张氏兄弟的气焰,挫败了韦氏集团的锋芒,虽然他因此受诬陷而被贬官,但奸邪的阴谋却因此被阻止。这说明他对国家是有功的。而且,他的为人,是救助孤儿、抚恤穷人、救济贫乏、赈济灾荒、周济急需的家庭,他无私地积聚钱财,是为了救济困难的人。如今闻悉他因贪赃之嫌被交付司法机关审理,生命岌岌可危。
![]()
我听说,一个人如果活着对国家没有益处,还不如牺牲生命来表明他的贤良。我甘愿以我六尺之躯,代他承受斧钺之刑。我和李邕生平并无关系,我知道他,他却不知道我,我的贤能是比不上他的。然而,对于贤能之士,应当予以举荐;对于任用之才,不应因小过而责难。我若能为这两点而献身,又有何憾之有?我请求陛下赦免邕的死罪,让他能够改正错误,重操旧业,建立像林父、曲逆侯那样的功绩,我就能够闭上眼睛追随禽息、北郭先生而去,我的愿望也就实现了。若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对邕再施重刑,我愿请求以剑自裁,不敢劳烦陛下处置。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他们都听到了我的话。
从前,吴楚反叛汉朝,如果汉朝得到了剧孟,就不必担忧了。一个贤能的人能抵挡住一群亡国的敌军。我请求陛下施展包容污垢的雅量,抛弃计较小过的偏狭心理,从长远考虑,像求得剧孟那样求得李邕。况且,现在皇上正在泰山封禅,宣告天下更新,实行大赦之后,再议处李邕的罪刑,也不为迟啊。人谁没有过错呢?只有明智的君主才懂得怎样处理。我听说,志士愿意为赏识自己的人献身,我不愿意为不了解我的人献身,却甘愿为李邕献身,这不仅是因为爱惜他的贤能,也是为了成全陛下爱惜贤能的仁慈之心啊。
![]()
李邕-《福清贴》
撷生活点滴 汇世间精华
![]()
玄子原创作品 图片源于百度
编辑整理|布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