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结婚越来越像一场财务审计,而不是两个人的结合?
![]()
彩礼不是嫁女儿的“补偿金”,它早该从“买卖契约”变成“启动资金”。
![]()
我见过太多女孩,婚前被问“你家要多少彩礼”,婚后又被说“你爸妈没出钱,你凭什么理直气壮”。
可谁说嫁人就得掏空娘家?
谁规定生孩子必须跟老公姓?
这些规矩,从来不是天经地义,是被一代代人默认下来的枷锁。
河南宁陵县把彩礼压到三万,甘肃定西卡在五万,不是政府管得太宽,是真有人为了一套房子,逼得父母卖地、借高利贷。
这不是爱,是绑架。
中国青年报的数据说,七成年轻人觉得彩礼不该超过年收入一半——这话听着像常识,可现实中,多少人因为“面子”硬撑着要二十万、三十万?
最后呢?
新婚夫妻第一笔开销不是买家电,是还彩礼债。
更讽刺的是,六成八的新婚夫妻说,彩礼最后进了他们小家的账户。
那为什么还要搞得像“卖女儿”?
你给的不是钱,是信任。
你收的不是礼金,是共同生活的起点。
可有多少家庭,把这笔钱当成“娘家的底气”,然后在孩子姓氏、谁照顾老人、谁做饭这些事上,反复拿它当筹码?
江浙那边开始流行“两头婚”,不收彩礼,不嫁妆,两个孩子一个跟爸姓一个跟妈姓,两家父母都住得近,谁也不靠谁,谁也不占谁便宜。
听起来像理想国?
可它真在发生。
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是不想用一场婚礼,换一辈子的债务和委屈。
我姑姑去年结婚,彩礼五万,全存成定期,密码是她和老公的生日组合。
她说:“这钱不是你家给我的,是我们俩以后养孩子、看病、换车的备用金。
”她没在婚礼上哭,但她说,那是她第一次觉得,结婚不是“离开原生家庭”,而是“和你一起,重新建立一个家”。
我们总说传统难改,可真正难改的,是那种“你欠我的”心态。
婚姻不该是两家人的交易,是两个人合伙创业,没人该是投资人,也没人该是负债人。
你愿意为爱掏空父母,还是愿意和爱人一起,从零开始攒一个不欠债的未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