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新苏州人”,是指近些年移居苏州的外来人口。不管你是就学,还是工作,还是投资,还是打工,不管你有无户口,也不管你是买房还是租房,只要你在苏州落下来,有事做,那就是“新苏州人”。
一声“新苏州人”称谓,拉近了苏州土著与外来移民的距离。
五百多年前,也有“新苏州人”。
01
明成化三年(1467年),苏州。
一场祝寿宴会后。
沈周:“先生请上座。各位,我要请大家共同见证敝人献给先生的礼物,请抬上来。”
众人:“哇,是一幅画。”
沈周:“先生请指教。”
陈宽:“贤契,你画的是庐山?这是我的老家啊。”
沈周:“正是。”
陈宽:“太好了太好了,贤契有心。这幅画从布局到技法,有王蒙老先生的影子。”
沈周:“是哦,先生教我三十多年,晚辈深受恩泽。晚辈曾听先生讲过,您的祖父与王蒙老先生一见倾心,共同作画。”
陈宽:“是啊,我祖父讳汝言,字惟允。洪武初,王蒙老先生为泰安知州,州衙有楼正对泰山,老先生将画布挂于壁上,每当兴来,就画上几笔,这样一画三年,差不多完工了。我先祖时任济南经历,与老先生往来密切。一天,正好下了一场大雪,雪后初晴,山景壮丽。先祖说:‘我把这幅画改为雪景好吗?’老先生说:‘好哇,怎么着色呢?’先祖说:‘我来试试看。’于是拿画笔涂粉,不料怎么做都不活泼。先祖沉思良久,说:‘得矣。’于是拿起一张小弓,夹着白粉,弹向画布,画布上斑斑点点,象雪花呈飞舞之势,跟活了的一样。两人相顾对笑,以为神奇。后来老先生把这幅画送给了我先祖,我家族当作至宝,轻易不肯示人。”
沈周:“晚辈可是见过几次。”
陈宽:“是啊,没想到的是,贤契居然得王蒙老先生的神韵。”
沈周:“先生过奖。”
陈宽:“不过我有一事不明,贤契并未到过庐山,怎么把庐山画得如此真切呢。”
沈周:“回先生,晚辈是从未到过庐山,不过,庐山对我来讲并不陌生。我的前辈乡友、东晋的顾恺之就画过庐山,东晋宗炳的《画山水序》您给我讲过,这可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五代荆浩的《匡庐图》我也细心揣摩过,再加上先生您教我读陶渊明,读慧远《庐山略记》,我又读过欧阳修老先生的《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诗,有这些知识打底,所以画起来不难。”
陈宽:“贤契功力臻矣,将是开宗立派之人。”
沈周:“先生谬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在我心中,正如庐山。因此借欧阳修老先生的“庐山高”三字,以表达对先生的敬意。”
陈宽:“太好啦太好啦,贤契一片心意,老朽心领啦。老朽一门,入吴已历四世,但桑梓之情不忘,乡愁时时生发,老朽老矣,不能再去庐山老家啦。今贤契画庐山而贻,老朽得以常温乡情,无憾矣。绘画史上,好像还从未有过将画幅作为寿礼的。贤契的佳作,定当不朽,老朽也当借此画而不朽。”
沈周:“先生言重了。先生家族学养深厚,多年来名动姑苏,有‘吴中称经学者,皆宗陈氏’之美谈,先生经、诗、画皆绝,有大气象,乡人敬仰,百年之后自当流芳。恭祝先生身体康健,寿比南山!”
![]()
沈周《庐山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02
追根溯源,陈宽这个“新苏州人”的老家在庐山。
陈宽的十一世祖叫陈圆,筑“甲秀堂”于南康军城后山(今江西庐山市市区),地处庐山南麓。“甲秀”这个名字,来自唐代白居易“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谓。陈圆在当地有名望,黄庭坚曾拜访甲秀堂并题字。
“‘后山陈氏’陈圆、陈篆、陈准、陈秬、陈秠、陈畦、陈畤一门五世七杰,或宦或儒或隐,皆名载方志。”(陈再阳《独立前山望后山》)
值得一提的是,陈秬“还擅绘画”。朱熹离任南康知军后、在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任上,“闻五老峰下新泉三叠,颇为奇胜”,托陈秬、黄灏画《庐山新泉图》而得以欣赏。“三叠泉因陈秬《庐山新泉图》得以闻名天下。陈秬是庐山三叠泉的第一个发现者,宣传推介者。”(陈再阳)
从南康迁苏州的第一代人是陈宽的曾祖父陈征(陈徵)。陈征,字明善,号天倪,人多称天倪先生。元末,流寓常州、无锡、吴中(苏州),“以坐馆为业”。看得出,这是个学问之士,可以开馆授徒,养家糊口。
陈征有两个儿子,陈汝秩(字惟寅)和陈汝言(字惟允)。这兄弟俩胡子长得好看,分别号“大髯”和“小髯”,住平江(苏州)绿水园。陈汝言是陈宽的祖父。
时值元末乱世,各地纷扰不靖,只有吴中一带,因张士诚经营有方而平安繁荣,因此,吸引了不少四方人士前来避乱,也为吴中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以名士高启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兴起,成立“北郭诗社”,雅集唱和,成为南部文学中心。陈氏兄弟亦参与其中,绿水园也成为雅集地点,“日与高启辈啸歌钓游其中,题咏殆遍”,高启有《绿水园杂咏序》,还有《绿水园宴集》,其中有句:“名园过修禊,景丽春阳熙。”
作为移民,要想融入吴中文人士大夫圈子,靠的是自身的才华和努力。陈汝言不仅能诗善画,还长于音律。他与“元四家”中的王蒙、倪瓒交游密切。他绘有《溪山秋霁图》,一时题识者甚众。他的《荆溪图》《百丈泉图》《仙山图》《罗浮山樵图》等,都是传世佳作。身怀文艺才情和谋事本领,让他在元末明初的江南文人社交圈里如鱼得水。
这真是,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他却偏偏要靠才华。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陈汝言的才华引起了张士诚的注意,被聘为太尉府参军。后来,朱元璋灭张士诚,明王朝建立。明初,老朱还没有特别昏聩,没有将张士诚手下都打成“反革命”,陈汝言被任命为济南府经历司经历,从而有了与大画家王蒙(赵孟頫的外孙)共同作画的故事。但后来“坐法死”,原因不明。考虑到王蒙是到胡惟庸私宅去看过画,胡惟庸案发后,王蒙受牵连被捕而“瘐死狱中”,弄不好,陈汝言大概率也是由于“历史上有污点”而被害死的。
陈汝言死时,他的儿子陈继才十个月。陈继的母亲吴氏是个好女人,她依靠娘家资助含辛茹苦将陈继养大,“躬织以资诵读”,“吴氏素读书,知大义,自治麻臬,助衣食之费以养姑(婆婆)。子稍长,亲授《孝经》《论语》,而守志不二……表其门曰贞节。”(吴氏父亲累官交州同知,迁礼部侍郎)。陈继也很争气,会读书,“贯穿经学”“以文章擅名”,人呼为“陈五经”。陈继在吴中培育人才方面成就突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门人说:“先生前后讲授殆数百人,而致通显者众。”洪熙元年(1425年),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江西泰和人)征召55岁的陈继为翰林五经博士,明宣宗时,进翰林检讨。宣德七年(1432年),以病辞归,两年后病逝。陈继谢世后,其弟子杜琼有《哀挽庐山陈太史先生》诗,其中有句:“庐山名誉传千古,翰苑文章际两朝。”
接力棒交到了陈宽这一辈手中。
![]()
陈汝言《〈游子吟〉诗意图》
03
青山湖上是君家,
有约来看巨胜花。
踏破白云秋一片,
不知还隔几重霞。
别误会,这不是唐人诗句,而是明代陈宽的诗。
陈宽和他的弟弟陈完,都是工于诗书画的大家。
陈宽、陈完兄弟少时跟着父亲陈继学习,成绩优异,长大后,兄弟俩互师互学,从而成为诗画双杰。陈继到京师为官时,两人都曾入侍。京城就是京城,人物众多,典籍丰富,使兄弟俩大开眼界,大长见识。首辅杨荣对陈宽青睐有加,称许“他日独步东南”。及至陈宽归吴,“士林争延师席,以不得为歉。郡守朱公建社学,礼先生为师。出其门者皆为名士。东吴能诗之士,每以所业质焉。先生点窜纯类,莫不心醉而去……尝励后进曰,士而贫,多于工商而富。当以廉耻自重,不可干富者之门。”
这是一个有才华、有影响、有骨气的学者。
陈家与沈家可谓世交。陈宽的祖父陈汝言与沈周的曾祖父沈良琛是至交,陈宽的父亲陈继是沈周父亲沈恒、伯父沈贞的老师,陈宽又是沈周的老师。陈宽也曾给沈恒写诗《题沈恒画扇》:“红树丹山领去舟,摐花香老不胜秋。沧江风月谁人管,且向前汀问白鸥。”
由陈宽启蒙,加上众多师长的加持,沈周博采众长,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与文徵明、唐寅、仇英一起,并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沈周成为“吴门画派”的开宗大师。
![]()
沈周《庐山高》(局部)
04
其实,到陈宽这一代,已经不能算作庐山人而是苏州人了。苏州方志中,把陈征、陈汝秩、陈汝言两代三人算作“流寓”,就是需要办“居住证”的那种,而把陈继、陈宽、陈完两代三人算作“名贤”,也就是办取了“身份证”的那种(虽然那个时候没有身份证这玩意儿)。而清代文行远在《浔阳蹠醢》中,也只写有陈征、陈汝秩、陈汝言三人事迹,显然把陈继以下算作外地人。
作为移民,最好的结果当然是逐步融入入住地,成为当地人,但陈氏家族的庐山属性从未消失过,乡愁从未减弱过。从陈圆直到陈宽,庐山陈氏俊彦辈出,加入了江西宋明时期文化辉煌的大合唱。
沈周的《庐山高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题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沈周对长者的尊敬和对山水的激情,可以感受到陈宽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眷恋,其实,只要是中国人,不管走多远,不管走多久,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情,生生世世,永远不忘……
“庐山高,高乎哉!”“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钟于公。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
![]()
沈周《庐山高》(局部)
参考文献:
陈青松《从寓贤到乡贤:元明之际庐山陈氏在吴中的经营》,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20年第二十五卷。
谭玉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明代陈宽遗砚初赏》,新华网,2024.1.2
余莉《沈周“祝寿”主题的山水画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4年5月。
罗中峰《沈周的生活世界》,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4月。
陈再阳《独立前山望后山》,《浔阳晚报·文化周刊》,2022年7月29日;又,《江西文史》第26辑,2023年4月;又,《义门风韵》(总第11期),2022年第1期。
— THE END —
亲,请关注拙著《江州司马白居易》: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