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年,在一个地方调研时听到一些志愿服务者反映这样的意见:他们的专业性被忽略了,社会多个领域只是分配他们进行一些简单劳动。我于是问:你们的志愿服务者有专业分类吗?比如,有多少医生、多少小学老师、多少退休的警察呢?回答是:这样的分类确实没有。那么,既然没有分类,又如何实现专业化使用呢?
再看我们的有关数据,同样也缺乏专业的分类。一般只有人数的统计,文化程度的统计,但没有专业和职业的统计。
如果再看生活性服务业的诸多领域,大多尚未建立专业类的职业体系。统计数据只有管理者与服务人员的分类和本科、大专一类的文化程度统计、年龄的统计,极个别的有专业化职位。这样的统计,更像是一般意义的教育程度与年龄统计,与职业的专业性还缺乏深度联系。
更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职业体系的建设更为复杂一些。因为专业化程度依赖于职业体系的发达程度。而职业体系建立就需要分类分级,如同大学教授要分专业和级别一样。一旦分级分类,就需要各类专业化的学习与培训,需要各类资格证书与专业机构,还要有各类考试当然免不了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等。
这样的职业体系,客观上是相当复杂的社会工程。如果各类职业都要建立体系,人人都需要上岗培训,晋级培训,这不是太复杂而不利于大众就业吗?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影响下,不少领域确实取消了职业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制度,包括残疾儿童护理员与保育员和育婴员等;即使残疾人安装假肢这样的康复矫正服务人员,也把有关的职业资格予以废除。
![]()
大家似乎默认:一切工作,只要认真再认真并且不贪污,就一定能够做好!于是,发生各类问题,只追究责任,专业化的职业体系建设反倒被忽略了。
一旦忽略了职业体系建设即专业化的发展路径,我国的职业技术学校自然就不如发达国家那样受人重视,于是就出现千军万马都走高考独木桥的现象,也出现了大学毕业再上中专以求专业化的尴尬现象。
那么,真的是废除了职业化体系,大众就可以更好地就业吗?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恰恰是缺乏职业化,更不利于大众就业。因为,现代就业的基础是社会分工,而分工才能专业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分工日益精细是一种趋势。越专业化,越能够产生较大的就业容量。以香港赛马会为例,其业务涵盖赛事运营、马匹养护、客户服务、商业开发、专业研究等多个精细领域,正是凭借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一个组织便创造了三万余个就业岗位。如果分工不细,上岗缺乏职业资格,就只能是粗放型管理,一旦工作出现失误,也只能追究责任;粗放型管理还会造成过度竞争和内卷,大家只能打价格战,最后只能是抑制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当然,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因为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就业,而且农民因长期田间劳作实际上拥有相当熟练的农田经验,放宽职业体系建设能够发挥其迅速上岗的优势,实践中也确实产生了相当好的效果。并且,政府机关发放职业证书太多确实会产生负面效果。但是,如果不能够在多个行业使农民工升华为职业化的员工,就很难使经济保持内在的活力。人们往往将取得城市户口作为农民进城的条件,其实,如果能够职业化那才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
谁如果不信职业化的功能,可以简单调查一下全国各个城市出租车内的干净程度即可。目前大家公认只有上海最好,其他地方难免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差距。这背后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正取决于出租车行业职业体系建设与管理水平的高低。
高质量发展的“十五五”,特别需要关注生活性服务领域的职业体系问题并规划出升级的路径!
![]()
![]()
![]()
与中国公益研究院合作交流请扫描二维码或留言
微信号:lijing1467
微博号:中国公益研究院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作者:王振耀
文章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