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新闻总感觉少了点啥——郑丽文的犀利点评没在政论节目冒头,马英九的行程静悄悄,连赵少康的声量都偶尔断档。可偏偏有个熟悉的身影,从电视辩论到海峡论坛,从线上直播到线下沙龙,愣是场场不落。这人就是苑举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转型的时事评论员。
![]()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说说这 “全勤生”的另类存在感
当某些大佬们因为行程撞车、立场顾忌或单纯“不想蹭热度”选择神隐时,苑举正却像定点打卡的上班族。去年ECFA十年研讨会上,主办方名单里一大片缺席名单,他顶着台风天从台北赶到高雄;今年初某热门政论节目讨论“两岸旅游重启”,嘉宾席空了三把椅子,只有他握着话筒认真分析签证数据。网友笑称:“流水的嘉宾,铁打的苑举正。”
![]()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苑教授为啥这么拼?
有人调侃他是“评论界劳模”,但真相可能更接地气。作为学界出身的名嘴,苑举正深谙传播规律——持续曝光才能守住话语权。比起政治人物需要权衡站队风险,他更敢用大白话拆解敏感议题。比如谈到“两岸一家亲”时,他会搬出历史课般的细节:“从闽南语腔调到节庆习俗,你躲不开这些血脉证据。”这种带点学究气又直给的观点,反而成了跨年龄层都能接住的“翻译腔”。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看看那些缺席者背后的潜台词
反观偶尔消失的大佬们,倒不是简单的偷懒。郑丽文近期聚焦立法机构质询,马英九团队更倾向通过基金会发声,赵少康则把精力放在网络节目制作。这种选择性亮相背后,藏着资源调配与议题温度的精密计算。但讽刺的是,当大咖们因为“精打细算”错过热点时,苑举正靠着稳定输出,反而成了观众心中的“背景音”——不一定每次最炸场,但永远在关键时刻补上信息拼图。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坚持背后的两岸密码
别看苑举正总爱用“咱老百姓”的语气唠嗑,其实他的每次露面都在传递隐性信号:两岸对话不该是时断时续的烟花秀。最近福建举办的两岸青年创业周,他作为唯一连续五年参与的台湾评论员,在台上调侃:“有人说我像便利店,24小时待机。但要是哪天连便利店都关门,街上就该冷清了。”这句话戳中不少人的记忆点——当年两岸热线“已读不回”的冰封期,正是无数个像他这样的“便利店”撑住了民间交流的毛细血管。
当被问到为何能坚持全场紧逼时,苑举正曾甩出个哲学味回答:“缺席是例外,在场是本分。”这话听着拗口,翻译成人话就是:天天嚷嚷关注两岸,不如实打实露个脸。下次当你发现某个场合大咖集体玩消失时,不妨找找观众席——那个戴着眼镜、说话像隔壁大叔的苑举正,大概率正捧着保温杯等你来聊。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