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死后,47岁邱清泉随即战死淮海,蒋介石:他不贪财、不好色

分享至

1947年5月16日,当张灵甫阵亡的消息传到兵团指挥部时,邱清泉正站在地图前,目光凶狠的盯着垛庄和孟良崮之间的空白区域。

而那里,本该是他率领的整编第5师的先头部队出现的位置。三天前,邱清泉向兵团司令汤恩伯立下军令状:“三日之内必解74师之围。”

然而,他麾下的机械化部队却被华东野战军困在了孟良崮外围10公里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74师走向灭亡。

此时,距离邱清泉率部攻克昆仑关、击毙日军少将中村正雄不过7年;距离他从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毕业,带着现代装甲战术专家的头衔回国不过12年。

而在蒋介石的眼中是黄埔嫡系中的嫡系,机械化战争先驱的他,却在孟良崮战场摔了个大跟头。

更有甚者,仅仅两年后,他就会重蹈张灵甫的覆辙。

那么,邱清泉是谁?他为何会被华东野战军阻挡在孟良崮外围?他又是如何“重走”张灵甫的老路的呢?



黄埔“异类”

邱清泉,浙江永嘉人。

和黄埔学员中大多出身贫寒、靠着革命的热情投身军旅的同期战友不同,邱清泉的青少年时代,却充满了书卷气。

他曾在温州省立第十中学、上海大学社会系读书,且成绩显著。而在考入黄埔军校前,邱清泉的国文功底也已十分扎实。

当他的同学在练习刺杀时,他却抱着军事著作研读。当同学讨论打倒军阀的口号时,他却更关心如何使用现代战术。

可以说,作为文人从军,邱清泉在黄埔军校中,显得十分“异类”。

1926年北伐时,邱清泉也正好毕业。他被分配到基层担任排长,在攻打南昌的战斗中,邱清泉带领尖刀班突破了敌人的城防工事,因而被提拔为了连长。

然而,真正让邱清泉声名鹊起的,却并非是传统的地面战术,而是新型武器。

当时,国民党从德国引进了一批装甲汽车,成立装甲车队。可大多数军官却因不知如何操作,萌生了回避的心理。

于是,邱清泉逆流而上,主动请缨,成为了首批装甲车队指挥官。

甚至,他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啃下了德文操作手册。此外,邱清泉不但掌握了驾驶和维修技术,还编写了装甲兵战术。

不久后,蒋介石选派优秀的军官前往德国学习。邱清泉也凭着硬啃下来的德文和对装甲战术的研究,成为了柏林陆军大学的中国学员之一。

而在德国的三年,邱清泉则系统的学习了现代军事理论,尤其是专注于闪电战和装甲部队协同作战。

当时,德国陆军正进行军事改革,古德里安提出的装甲集群作战尚没有成熟,邱清泉却意识到此战术的潜力。

他在毕业论文中写道:“未来战争的胜负,将取决于装甲部队的突击速度和后勤补给的跟进效率,单一兵种的优势已无法决定战局。”

正因此,邱清泉得到了蒋介石的格外关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邱清泉也恰好回国,他很快就被任命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参谋长。

在淞沪会战中,教导总队作为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奉命守卫苏州河一线。而邱清泉也常常亲自带着装甲车队巡逻,还数次击退了日军的冲锋。

一次,日军突破了国军的防线,逼近教导总队的指挥部。邱清泉见状,拿起步枪就带着警卫排反击,甚至在激战的过程中被弹片划伤左臂,却坚持不下火线,直到援军赶到。

由此,“邱疯子”的名号传遍大江南北。

事实上,邱清泉不仅不疯,反而十分清醒。他很清晰的认识到,国军和日军在装备和战术上的差距。

他曾说过:“我军士兵虽勇,却无装甲掩护;日军虽少,却能以坦克开路,此消彼长,胜负已分七分。”

两年后,国民党成立机械化军第5军,由杜聿明担任军长,邱清泉则被委任为新编第22师师长。

可以说,配备了苏制T-26坦克、德制装甲车和美式卡车的第5军,毫无疑问是国军中的王牌、嫡系。

而能成为22师的指挥官,足见蒋介石对邱清泉的信任。

不久后,昆仑关战役打响了。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很快占领了昆仑关,切断了国军的西南补给线。

当杜聿明奉命收复昆仑关时,邱清泉的新22师则负担起了右翼迂回的任务。

此后,邱清泉率领部队穿越了原始森林,绕到日军的后方,在六塘地区设伏,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和退路。

而在总攻阶段,他指挥的装甲部队迎头而上,正面冲锋,最终击毙了日军少将中村正雄,收复了昆仑关。

可以说,此战完全验证了邱清泉所说的“装甲开路、步兵跟进、炮兵覆盖”的可行性,而他也因此获得了四等宝鼎勋章。



内战“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后,邱清泉接替杜聿明,被任命为第5军军长,率部进驻南京,负责京畿地区的防务。

此时的第5军经过整编,装备了美式M4谢尔曼坦克、105毫米榴弹炮,是名副他实的机械化劲旅,已成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

然而,令邱清泉倍感矛盾的是,他一手打造出的机械化部队,却不得不参与自己完全不认可的内战中。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邱清泉的第5军被编入了徐州绥靖公署,奉命进攻华东解放区。

在安徽灵璧,邱清泉指挥第5军快速突破了华东野战军的防线,仅用两天就攻占灵璧。而在宿迁战役中,他又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迂回包抄,击溃了华东野战军的一个纵队。

相比于其他将领的失败,接连两次的胜利让蒋介石心情大好,他对邱清泉也更为信任,甚至还当众称他为“剿匪急先锋”。

然而,邱清泉却没有多少喜色。

他深知国军的补给线常被老百姓破坏,士兵士气低落,许多士兵不知为何而战,还有逃兵带着武器投奔共军。

然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即使再多不满,也不会抗命。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