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每逢印度教排灯节,印度高层总习惯以一场军事展示点燃民族情绪。今年,莫迪亲自登上本国首艘自主建造的航母维克兰特号,在甲板上检阅海军部队,并豪言这艘战舰是“印度制造”的巅峰之作,象征着国家力量的崛起,甚至放言其名号足以让邻国巴基斯坦闻风丧胆。
这番言论无疑极具煽动性,令人热血沸腾。但在熟悉现代海战体系的专业人士眼中,却难免引发质疑:一艘排水量仅4万吨、由多国零部件拼凑而成的中型航母,真能具备如此强大的战略威慑?这场节日里的高调亮相,究竟是实力的展现,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形象工程?
![]()
此次仪式的核心——维克兰特号,被印度官方和媒体誉为“国产航母里程碑”,从立项到服役历时整整23年,堪称慢工出细活。然而,若仔细观察舰体细节,便会发现所谓“自主建造”背后隐藏着诸多尴尬。
甲板表面油渍遍布,明显缺乏日常维护;舰岛后方裸露的管线纵横交错,水泥浇筑痕迹未加修饰,仿佛一座尚未竣工的海上工地。整艘舰艇远看威武雄壮,近观却如同一栋粗制滥造的毛坯建筑,毫无现代化军舰应有的整洁与精密感。
![]()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停放在甲板上的三架米格-29K舰载机。这些战机体型紧凑,在身高出众的莫迪身旁更显娇小,几乎被衬托得像玩具模型一般,丝毫不见空中主力应有的压迫气势。
相比之下,印度另一艘现役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号(即超日王号),虽为俄罗斯二手舰改造而来,外观反倒更为规整有序,整体视觉效果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航空母舰。
![]()
但这种表面的整齐并不能掩盖其深层次的设计缺陷。该舰舰岛长达近50米,且几乎位于飞行甲板正中央,这一布局在全球现役航母中极为罕见,属于典型的非主流设计。
从甲板视角望去,这座庞然大物般的舰岛宛如横亘在跑道中央的一堵墙,不仅严重压缩了舰载机停放空间,还将两个滑跃起飞点挤压至甲板后段。更要命的是,这两个起飞位与斜角降落跑道形成交叉重叠,导致飞机无法实现同时起降作业。
这意味着每次执行任务时,必须在起飞与回收之间做出取舍,极大削弱了持续作战能力。在真实战场环境下,这样的短板可能直接导致错失拦截窗口或防御真空。
![]()
更加奇特的是,维克拉玛蒂亚号舰岛右后方额外加装了一根粗大的通信桅杆。这一突兀结构并非装饰,而是技术妥协的结果。
由于印度与俄罗斯在电子系统集成方面存在严重瓶颈,雷达、通讯设备集中安装时会产生强烈的电磁干扰,影响正常运作。为规避兼容性问题,只能将部分高频设备移至独立桅杆上分散布置。
![]()
此举虽缓解了信号冲突,却让整艘航母外形愈发怪异。正面观之,犹如日本艺伎头顶盘起的繁复发髻,插满各式天线如簪如钗,重心偏高、线条杂乱,令人不禁担忧其在恶劣海况下的稳定性。
无论是维克兰特号的粗糙工艺,还是维克拉玛蒂亚号的畸形布局,本质上都暴露出印度在航母研发领域的致命软肋——缺乏完整自主设计与系统整合能力,只能依赖外购拼装或旧舰改装,最终造就一批“形似神离”的半成品战舰。
![]()
以维克兰特号为例,尽管印度宣称其为“百分百国产”,实则关键子系统无一例外来自海外:动力核心采用美国通用电气提供的LM2500+燃气轮机,主雷达为以色列埃尔塔公司研制的EL/M-2248四面阵相控阵系统,防空武器选用法国“紫菀-15/30”导弹及其配套垂发装置,而舰载战斗机更是清一色俄制米格-29K。
换句话说,除了操控人员是印度籍,其余核心技术均系舶来品。所谓的“印度制造”,不过是把各国零件强行组装在一起的物理堆叠,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系统融合。
![]()
须知,航空母舰并非简单的钢铁平台,而是高度集成的复杂作战体系。不同国家设备之间的接口协议、数据链标准、供电需求及冷却系统往往难以无缝对接,强行整合极易埋下运行隐患。
这一点在米格-29K舰载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印度原计划为维克兰特号配备45架该型战机,但截至目前已坠毁3架,剩余42架的实际可用率仅为七成左右,意味着能够随时升空作战的数量不足30架。
![]()
更令人忧心的是其航电系统的可靠性。据多方报告,该机型的雷达平均每工作二三十小时就会出现故障,轻则屏幕失灵,重则完全丧失目标锁定功能。平日用于阅兵表演尚可勉强应付,一旦进入高强度对抗环境,恐怕连敌机方位都无法准确捕捉。
届时若面临导弹威胁,莫迪或许真得考虑亲自驾机升空拦截了。
![]()
再看维克拉玛蒂亚号的改造历程,其根源可追溯至苏联时代的基辅级重型载机巡洋舰——“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该级舰原本并非传统航母,而是集反舰、防空、直升机起降于一体的多功能武库舰,设计初衷便是搭载大量导弹与火炮。
因此舰岛上密集安装了超过120部雷达与通信天线,体积庞大本属常态。加之原配雅克-38垂直起降战机无需长跑道,舰岛居中反而有助于平衡舰体重心,符合原始设计理念。
![]()
然而印度接手后决定将其转型为常规起降航母,意图搭载米格-29K进行远程打击。但由于舰体结构早已定型,大规模改动舰岛位置极可能导致结构失稳甚至报废,只得保留原有布局,造成今日飞行甲板功能割裂的局面。
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注定使其无法发挥真正航母的战术效能。
![]()
值得一提的是这笔交易本身的荒诞性。俄罗斯最初以象征性的1美元价格将该舰出售给印度,看似慷慨馈赠,实则暗藏陷阱。后续改装费用不断飙升,从最初预估的数亿美元一路暴涨至23亿美元,耗时十余年才交付使用。
印度为此付出巨额资金与漫长等待,换来的却是一艘问题频发的“病号舰”。2012年海试期间,锅炉突发爆炸事故,险些酿成全舰沉没的重大灾难,足见其安全冗余之薄弱。
![]()
谈及印度海军现役装备的整体水平,此次阅舰式中亮相的加尔各答级驱逐舰同样值得深究。这款被誉为“区域防空驱逐舰”的主力战舰,外观颇具辨识度。
其顶部覆盖着一个巨大的球形雷达罩,内部却容纳着全球同类产品中尺寸最小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单元,探测距离与精度远逊于中国052D、美国伯克级等同级别舰艇。
![]()
防空火力配置也显单薄,仅配备32单元垂直发射系统,数量仅为052D的一半,难以支撑持续区域防空任务。两个未经隐身优化的高大烟囱直立于甲板之上,在雷达探测下如同醒目的灯塔,极易成为敌方打击目标。
该舰建造周期长达十年,号称“十年磨一剑”,但实际成果与其投入极不匹配。建造过程中曾发生严重安全事故:2014年试航期间,因二氧化碳系统泄漏导致一名轮机部门指挥官当场死亡,暴露出印度造船工业在安全管理与技术把控方面的深层漏洞。
![]()
莫迪视察结束后信誓旦旦地表示,维克兰特号足以令巴基斯坦寝食难安。但从现实战力评估来看,真正夜不能寐的,恐怕是印度海军司令部的高级将领们。
暂且不论巴方拥有“枭龙”Block3搭配霹雳-15远程空对空导弹以及“哈尔巴”巡航导弹等有效反制手段,单就印度自身航母编队的表现而言,已存在多重硬伤:维克兰特号舰载机妥善率低下,维克拉玛蒂亚号无法同步起降,加尔各答级驱逐舰防空火力捉襟见肘。
这样一支舰队组合能否在实战中形成有效威慑,连印度军方内部恐怕都不敢打包票。
![]()
横向对比中国的发展路径,更能凸显差距所在。天津滨海新区有一处著名旅游景点——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其核心展品正是苏联基辅级航母的首舰“基辅号”,与维克拉玛蒂亚号属于同一技术谱系。
中国选择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公众科普场所,赋予退役装备新的文化价值;而印度却仍将同级别改造舰视为远洋主力,寄托大国海军梦想。两者对待同类装备的不同定位,折射出的是两国在工业基础、系统集成能力和战略思维上的巨大鸿沟。
![]()
于是有人戏称,未来当维克拉玛蒂亚号退役之时,印度不妨将其打包出售给中国,安置在天津与“基辅号”比邻而居。这对源自苏联时代的“兄弟舰”,将在东方土地上再度团聚。
而且印度完全不必担心技术泄密风险——毕竟该舰核心技术分别来自俄罗斯、法国、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印度自身并未掌握任何原创性关键技术,可谓“无密可泄”。
届时游客既可登临“基辅号”感受历史风云,又能参观“维克拉玛蒂亚号”了解印式改装特色,说不定还能发展成热门国防教育线路,也算为这艘命运坎坷的战舰寻得一段圆满归宿。
归根结底,真正的海军强国从来不靠口号撑场面,而是依托坚实的重工业体系、成熟的科研链条和严谨的工程管理来构筑战斗力。印度试图通过拼装整合快速实现航母梦,借排灯节的盛大仪式对外宣示力量,终究只是镜花水月。
军事装备的价值在于实战表现,而非舞台灯光下的短暂辉煌。与其热衷于搞高调宣传,不如沉下心来补齐技术短板。否则,再盛大的阅舰式,也不过是一场自我安慰的表演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