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条生命,就这样说没就没了.....
10月25日晚上,有不少网友发帖称,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37岁教授刘昊霖于当天不幸突发疾病去世。
![]()
说来也蹊跷,根据知情人透露,这个教授前一天还好好的,还给学生们上课,他也深受不少学生的喜爱。
但仅仅只过去一天,一个好好的人就这样说没就没了,事情在互联网上爆发之后就引起了不少的阴谋论,最后家属的一句话直接戳破了真相......
![]()
![]()
提到湘潭大学,不少人知道它是“双一流”,但未必清楚这所学校的分量。
作为一代伟人亲自倡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湘大如今是湖南省与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高校,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100位左右,绝非普通院校可比。
![]()
它的学科实力相当硬核,数学是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6个学科的ESI排名都冲进了全球前1%。
其中还有8个学科还登上了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全校光一级学科博士点就有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更是多达41个。
![]()
在高校圈里,湘大的计算机学院算是王牌院系之一,毕竟计算机科学能跻身ESI全球前1%,说明其科研与教学实力都经过了国际检验。
能在这样的学院评上教授、当上博导,放在任何地方都是“人中龙凤”级别的成就,可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所实力雄厚的大学里,一位青年才俊的生命突然戛然而止。
![]()
10月25日,湘大计算机学院的一则讣告打破了校园的平静:37岁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昊霖,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离世。
这个消息砸懵了不少人,尤其是他的同事和学生,因为就在前一天下午,刘昊霖还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Linux系统》的最后一课。
![]()
有学生录下了那堂课的音频,原本是为了复习,如今成了老师最后的声音,他铿锵有力地划重点、答疑问,谁看了都觉得他身体倍儿棒。
自从这件事情在互联网上曝光之后,不少上过他课的学生开始在下面留言称,特别喜欢这位老师,负责又有耐心,今天听到消息像做梦一样。
![]()
更让人揪心的是,10月24日晚刘昊霖突发疾病后,医院甚至用上了ECMO(人工心肺机)全力抢救。
可还是没能留住他,10月25日上午9点29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7岁,消息一出,全网争论瞬间炸开。
![]()
![]()
如果说熟悉高校规则的人都知道,能够在37岁的时候评上湘大正教授,简直是“天花板”级别的速度。
要知道,湘大的教授考核向来严格,刘昊霖能在2023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还手握7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多篇CCF推荐期刊论文、10余项发明专利。
![]()
这样的履历已经甩了同龄人一大截,但在刘昊霖成功的背后或许是加倍的努力,这也是网友最质疑的一个点,明明都已经获得这样的成就了,怎么还停不下来?
如同前文所述,湘大在当地本身就是“双一流”的学校,除了计算机学科实力强劲,平台资源并不差。
![]()
按常理说,评上教授后完全可以放缓节奏,可刘昊霖反而更拼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连轴转。
他身上这种“拿命换成就”的状态,让不少人想起了今年其他猝然离世的青年学者,比如说,8月浙江大学35岁博导杜某某坠楼。
![]()
还有南京大学33岁女博导东思嘉去世,中国计量大学32岁讲师石召君离世,最年轻的也仅仅只有30出头。
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点:履历光鲜,压力山大,而高校“非升即走”的规则像根鞭子,科研考核、项目竞争、教学任务压得人喘不过气。
![]()
虽然刘昊霖的同事说“他突然就没了”,可这“突然”背后,大概率是长期熬夜、精神高压埋下的隐患。
医学上早就有结论,这种突发疾病多是猝死,隐匿性基础疾病加上过度劳累,就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背后还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真相....
![]()
如同前文所说,自从刘昊霖去世的消息在互联网上曝光之后,就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评论区里面也是各抒己见。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称,很多985博士去了双非拿命干,我们老师华工博士来的,带科研带课,带研究生,带比赛,还有培养方案修改,老的都不干都交给他了。
![]()
我那会上的一门课就是他新加的,怕我们搞不懂,他经常录课实操上传到网上给我们跟进,没有一次录课视频是早于凌晨12点的,2-3点都是正常时间。
甚至有一次实验比较复杂,他通宵了整晚给我们踩雷排错。但大家都看在眼里,他的项目,比赛一堆人争着去报名。
![]()
还有网友表示,37岁能够评上教授,就是拼命,熬夜科研+整理材料+应酬+上课+家事,没时间睡觉。
还有网友评论称,37岁正当壮年的教授前一天还在上课,第二天竟然突发去世,这是湘潭大学的损失,更令我们深思。
![]()
刚评上教授一年,生命就已经终结,最大的可能就是为了评上教授,拼命地写论文搞科研,心理压力巨大。
最后导致身体早就透支,不幸英年早逝,可能是上有老下有小,这样的成功有何意义?不论多高学历,都要保重自己。
![]()
就在大家猜测刘昊霖“拼命”的原因时,疑似他的亲堂妹在评论区的留言揭开了谜底:“哥哥一直想通过人才引进回长沙工作,给孩子更好的资源。
估计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瞬间让所有争论沉默了,不是为了自己评职称、拿项目,而是为了孩子的未来。
![]()
在家人眼里,刘昊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2006年考上985高校四川大学,一路读完本硕博,2015年博士毕业就进了湘大任教,从讲师到教授只用了不到10年。
这样的人生轨迹,是全家人的骄傲,可这份骄傲背后,藏着为人父母的焦虑,他想回的长沙,有湖南大学、中南大学这样的985高校,计算机领域人才济济。
![]()
即便刘昊霖已经是正教授,想通过人才引进进去,还得拿出更硬的成果,为了这个目标,他只能不停地申请项目、写论文、做研究,把弦绷得紧紧的。
但仔细想想,这份焦虑真的有必要吗?湘大所在的湘潭,基础教育资源并不差,而且湘大作为“双一流”,其教职工子女在教育上本就有一定优势。
![]()
长沙的资源或许更好,但未必是“非去不可”的程度,就像很多家长挤破头买学区房,以为这样能给孩子铺路,却忘了自己的健康才是孩子最坚实的依靠。
刘昊霖的悲剧,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点,我们总在为孩子的“未来”奔波,想着给他们攒资源、铺道路,却常常忽略了“当下”。
![]()
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再优质的资源也失去了意义,他37岁评上教授,本可以陪着孩子长大,看着他们考大学、成家立业,可这份期待,永远停在了10月25日。
10月26日下午6点,刘昊霖的告别仪式在宁乡举行,湘大计算机学院的官网已经换成了黑白色调。
![]()
那个前一天还在给学生划重点的老师,那个想给孩子更好未来的父亲,就这样匆匆走了,最后希望他一路走好吧!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