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新春
深秋的文创小院,被一场新雨洗得透亮。檐角滴落的水珠落在青石阶上,生成一道动听的音符。我立于廊下,静静地打量着这座小院。青砖墙前悬挂着五彩香囊,丝丝流苏不时被钻进来的风调皮地逗趣,轻轻地颤动着。玄青穗、朱红结,在汉服美女手中翻飞;牡丹缠金线、彩蝶扑银纱,在绣娘针尖起落间徐徐铺展。
檐角的风铃叮咚作响,小院主人在金桂的甜香中为慕名前来的客人讲述非遗故事。非遗手工香囊,有两千年传承史,融合丝绸布料、彩线刺绣、中药香料,借人的一针一线,把四时的香气、千年的烟火缝进日常生活中。
香囊,一个看起来不太显眼的小物件,不仅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之物,更是传统文化传承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关于香囊的记载,《礼记》中称之为“容臭”,意思就是祛除污秽、容纳香气的器物。初始形态的香囊,或许是三闾大夫屈原的“香兰”。相传其获罪被流放途中,因环境恶劣常常佩戴香囊以驱邪避秽,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楚国无尽的思念与忠诚。后来,文人墨客发现,佩戴香囊不仅可以装饰衣裳,彰显身份与品位,还可以将其作为寄托情感的载体。于是,大家纷纷效仿,以此为美。古代香囊从初期简单的布袋渐渐演变为精致的刺绣,填充物也由驱蚊祛虫的草药换成名贵的香料。到了唐宋时期,古代香囊的制作更是达到了鼎盛。
![]()
唐诗宋词里有大量描绘香囊的名章佳句。唐白居易用“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直接点明了其实用价值。宋欧阳修在《锦香囊》里写“一寸相思无著处。甚夜长难度”,借此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以配饰入词既暗喻了女子的风情,也说明此时香囊文化已融入到权贵富户的日常生活中。张玉娘写下“珍重天孙剪紫霞,沉香羞认旧繁华。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儿女花”,托物言志以香囊表达自己的高贵品格。
古代香囊的演变史,正是传统工艺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利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它以一针一线将山河岁月缝进日常生活,以一草一木将四时香气填入囊里,以一言一行将千年文化传于后世。
香囊的制作是一门精细而又复杂的工艺。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它以丝绸为骨,绣出山河岁月。道道工序采取古法精制,比如槐叶染青、石榴皮焙红。在经过染色、裁剪、缝制后形成一个精美的容器。香囊的外观装饰则多以刺绣为主,针法娴熟如笔走龙蛇,有人曾赋文赞赏:“平针缝日月,藏针纳乾坤,打籽绣缀星斗,盘金线勾云纹。”
在香囊的制作过程中,颜色的搭配尤为重要。红、黄、蓝、青、绿五色为主色调,其中红色代表喜庆与吉祥,黄色象征丰收与富足(因某些原因,古时多为皇室专用),蓝色寓意敏静与聪慧,青色表达了祈盼与希望,绿色展示了生命与活力。这些颜色的搭配,使香囊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香囊的填充也是一门大学问。古人常用艾草、金桂、菖蒲、白芷、川穹等草木精华,在精心挑选、切段、晾晒、研磨、炮制后填入香囊。这些草木不仅具有驱蚊防疫、祛邪提神的功效,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艾草象征着驱邪避疫,金桂象征着富贵吉祥,菖蒲象征着智慧与长寿,白芷象征着清雅与高洁,川穹象征着活力与健康,是古时中草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香囊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更是礼仪与文化的体现。在祭祀、婚嫁、节庆、送别等重要场合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端午节,香囊是护身符:除了驱邪避秽外,孩童戴虎豹香囊祈福身体强健,老人悬寿桃纹样,盼望鹤龄松寿。待到中秋,桂影婆娑间,香囊又化作相思的信物,亲人精心的缝制之作更是出外游子们的乡愁。
香囊文化,早已超越了其作为实用物品的范畴,它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古代,它是文人墨客的雅趣,是女子追求雅致的生活用品。而在今天,它是非遗技艺的一员,不仅是嗅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让我们通过这跨越千年的一缕清“香”,在当下触摸祖先掌心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