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奕飒
![]()
这趟旅行的起点,是东京,一个我住了五年的城市;终点,是济南,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旅途漫漫,我们途经北京、西班牙的马德里、瑞士卢塞恩和苏黎世,葡萄牙的里斯本,以及珠海、广州、重庆。
细细算来,一个月内,竟在飞机和火车上度过了48小时,整整两天两夜的光阴,仿佛被悬置在了移动的时空里。
许多次,在飞机上于睡眼朦胧间突然惊醒,恍惚中甚至不知自己从何处来,欲往何处去,时空感彻底混淆,分不清在什么时区,将在何地降落,要说何种语言。
我自诩有些语言天赋,从初中起,便能用英语和西班牙语与母语者聊些家长里短。
可这30天里穿梭在异国他乡,即便掌握中日英西四国语言,也曾在街头束手无策,情急之下几乎要“手舞足蹈”。
正是在这略显狼狈的时刻,我却蓦然领悟,那“语言不通”的瞬间,反倒成了旅途中最为迷人、也最感温暖的注脚。
虽说西班牙语曾有不错的根基,可以与外教无障碍沟通,但因种种原因,高二时便被我放弃。
时光荏苒,算下来已是五六年未曾拾起。
此番心心念念落地西班牙机场,第一晚却还是露了怯,只敢和工作人员讲英语。
不过,命运似乎成心不给我这个偷懒的机会。
当打车到了酒店门口,却像走入迷宫般怎么都找不到入口。
夜已深,半夜12点的马德里最繁华的Gran Via大街,人们依旧载歌载舞,丝毫看不出翌日是周一的迹象。
因为是凌晨到达,所有售卖手机卡的店铺都已闭门。
历经十几个小时飞行的我与朋友,握着两台“失联”的手机立于街头,满心除了茫然,便是深入骨髓的疲惫。
万般无奈之下,我把心一横,走向不远处一位与两位阿姨站在一起的爷爷面前。
我绞尽脑汁,从记忆深处打捞起初中老师孜孜不倦让我们背诵的课文,词汇如珍珠断线般一个个蹦出来:“不好意思,我们在找一个酒店,能帮我们……没有网络……”
出乎意料的是,这三位看起来严肃、颇有一丝不苟的大学教授风范的爷爷阿姨,却十分热情。
爷爷只听我说了句“不好意思”,便立刻拿出老花镜戴上,用醇厚的西班牙语回应:“你说怎么了?”
两位阿姨更是二话不说,纷纷掏出手机。
一时间浏览器与地图软件齐上阵,使出十八般武艺比对地图,活像两位现场办案的侦探,最终如福尔摩斯般扶了扶眼镜“宣判”:我们的酒店,理应就在此刻所站大楼的背后。
还没等我俩从那份感激涕零中回过神来,其中一位阿姨已率先为我们开路,引领我们走进酒店,直至与酒店前台小姐姐确认无误,方才放心离去。
那一瞬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个离家万里的异国他乡,似乎褪去了陌生的外衣。
更奇妙的是,交谈中得知,爷爷虽不会讲英语,但他的女儿——其中一位阿姨,竟是在东京出生的。
当他听闻我们亦在东京求学工作,眼中顿时满是惊喜,更真诚地夸赞我的西班牙语“讲得真不错”。
听闻我们来自中国,前台那位画着哥特式浓妆、一身黑衣为我们办理手续的小姐姐,眼中闪过俏皮的光,张口便是《一剪梅》:“雪花飘飘……”
我们两个顿时大眼瞪小眼,疑心自己是否还没从飞机的颠簸中彻底清醒,嘴巴却已不由自主地接唱:“北风萧萧……”
下一刻,我们已同时笑得东倒西歪。
那感觉,就像是数年前从故土飘出的一粒文化种子,竟在今日的西班牙,意外地绽放出一朵温馨的小花。
本以为次日有了电话卡,便可高枕无忧。
然而,就在同一条大街上,我们再次陷入迷茫:打车软件上定位分明,司机却仿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双方足足周旋了五分钟,仍未能捕捉到彼此的踪影。
接起司机电话,喧嚷的街市如一支喧宾夺主的交响乐,我只能在信号的夹缝中捕捉到零星半点的西班牙语。
每当他问及:“你会不会讲英语?”电话信号便恰逢其时地被干扰。
几个回合下来,我的语言系统彻底崩溃,却仍未辨明他身在何方。
眼看寻车无果,订单即将被迫取消,情急之下,我再次一个箭步,将希望寄托于旁边一位正在打扫的清洁工姐姐。
她扎着利索的丸子头,身着醒目的荧光色环卫服,一见我那求助的眼神,便立刻摘下蓝牙耳机。
我只仓促说了“帮我,电话”两个词,她已心领神会,接过电话便流利地用西班牙语与司机沟通起来,清晰地描述着我们所在的位置……
其后的内容我未能听懂,但从她那紧蹙的眉头、不断四处张望的眼神以及最后略显失落的语调判断,八成是不成了。
果然,她挂掉电话后对我摇摇头,柔声说:“这个不行了,换一个吧。”
我连连表示感谢,转身又尝试了了一辆车。未承想,派来的依旧是同一位司机。
上车后,我们相视苦笑,满脸尴尬。
好在落座后才发现,司机其实能讲英语,只是方才电话里过于混乱,没有听清。
行程尾声,当我们再度回到马德里,我竟又一次瞥见那位清洁工姐姐,她正在帮助另一群游客打电话,那专注的身影,一瞬间,让我仿佛看到了昨日的我们。
这是怎样的一种轮回般的宿命感。
旅途终有尽头,回到济南,故乡的街巷与口音熟悉得令人心安,但马德里的那个夜晚、那些陌生而友善的面孔却时常浮现在眼前。
语言的藩篱或许能阻挡流畅的交谈,却无法拦截人类最原初的善意与理解。
那是一种无需翻译的通用语,存在于每一个伸出的援手、每一次专注的倾听,与每一个共情的眼神里。
穿行于这个星球各个角落的彼此,带着各自的文化印记与生命故事。
科技试图让世界触手可及,但真正让远方不再遥远的,却是这般不期而遇的温暖。
它如同暗夜中的微光,虽不耀眼,却足以照亮旅人的前路,让彼此深信:无论身处何方,人与人之间,总有一座桥梁可以抵达。
这趟跨越万水千山的归途,让我带回的,不仅是风尘,更是对这份联结的笃信与珍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