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曾经,一张长途汽车票是连接梦想与远方的珍贵凭证,公交车厢里摩肩接踵的拥挤,几乎是每座城市心跳的证明。司机师傅,那是个“金饭碗”般响当当的职业。人们依赖着这些铁盒子,穿梭在城乡之间,构成了那个时代流动的血液。
但今天,这一切都变了。偌大的候车厅里,曾经人声鼎沸的景象被空旷和回声取代。一个个“空座位”背后,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公共交通大退潮。一年亏损超千万,曾经暴利的客运站,真的要黯然退场了吗?
![]()
一份正在失血的账单
传统公共交通的资产负债表,如今更像是一份流血不止的财务报告,数字背后是无法回避的系统性溃败。这不是某个城市的个例,而是全国性的崩塌。
放眼全国,整个公交系统每年的亏损额已经冲破了两千亿的大关。而在另一条战线上,公路客运的衰败更加触目惊心。从2012年到2022年,整整十年间,全国公路客运量像断崖一样,从三百多亿人次跌到了三十五亿,蒸发了整整九成。
![]()
钱都去哪了?答案很简单:成本和收入形成了致命的“剪刀差”。如今,全国公交每跑一公里,成本就要5.7元,但车票钱只能收回3.2元,相当于每前进一米,都在净亏两块五。高昂的燃料价格,新能源车购置和维护的巨额投入,像一座座大山压在身上。
收入端则在不断萎缩,私家车的普及,让全国保有量冲到了2.9亿辆,平均每四个人就拥有一辆私家车。招手即停的网约车、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的电动车,都在疯狂地蚕食着原本属于公共交通的市场。
![]()
高铁的崛起更是釜底抽薪,每一条新高铁线路的开通,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能稳定地切走沿线汽车客运大约10%的客源。速度更快、乘坐更舒适,甚至有些线路的票价都和大巴相差无几,旅客们用脚投票,作出了最自然的选择。
曾经作为城市交通枢纽的老牌客运站,如今纷纷倒下。在武汉,运营了四十年的傅家坡汽车客运站正式告别历史舞台,就连它的“继任者”汉口北客运中心,也只撑了三年就草草关闭。从海口到杭州,从成都到南昌,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消失在了城市的地图上。
![]()
只有在节假日,当高铁和飞机运力饱和时,人们才会想起这些被遗忘的车站,短暂的客流回光返照般地涌入,但这更像是一场无奈的告别。
那些被甩下车的人们
当财务报表上的赤字迫使管理者们做出“理性”的决定时,公交线路的收缩和客运站点的裁撤,便成了最直接的手段。但在这些冰冷的决策背后,是一群人出行权利的悄然牺牲。
![]()
在湖南耒阳,随着连接乡镇的公交线路停运,一位老人为了去医院看病,只能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整整十里。这条路,曾经只需要几块钱的车票就能轻松跨越。
在鹤岗,夜班公交的取消,让一位深夜下班的护士陷入了窘境。回家的路变得漫长而黑暗,她只能独自一人,摸黑走在寂静的街道上。这些城市里的“毛细血管”一旦堵塞,受影响最大的,永远是那些最依赖它们的人——老人、孩子、低收入群体和上夜班的普通劳动者。
![]()
在一些更偏远的角落,这种退潮带来的影响更加致命。大凉山深处的普雄,一辆破旧的中巴车,是当地彝族孩子们唯一的“校车”。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孩子们连接山外世界、通往知识殿堂的生命线。它的每一次晃动,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客运站的核心价值,并不仅仅是运送旅客,它更是连接广袤城乡大地的重要纽带。当这些站点一个个消失,断裂的不仅仅是一条条运输线,更是城乡之间的人员、信息和情感交流。
![]()
一场尴尬的变形记
面对生存的巨大压力,各地公交和客运系统开启了一场堪称五花八门的“自救”运动。它们努力地跨界、转型,试图在市场的夹缝中找到一条活路。然而,这场求生大作战,却更像是一场逐渐迷失自我身份的“变形记”。
最直观的变化是空间的“挪用”,上海长途客运南站,宽敞的候车室被改造成了羽毛球馆,市民的喝彩声取代了等车的嘈杂。郑州客运总站,则干脆摇身一变,成了一家机动车检测站,昔日的旅客变成了前来验车的司机。
![]()
这种改造盘活了闲置资产,看起来很聪明。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一个交通枢纽的核心空间不再服务于旅客时,也就宣告了它公共交通身份的彻底终结。这不是功能的升级,而是一种“腾笼换鸟”,笼子还在,但里面的灵魂已经换了。
比空间改造更进一步的,是业务上的“跨界”。南京的公交集团推出了“公交+快递”业务,利用夜间闲置的车辆来运送包裹。在河南卫辉,客运站的候车大厅旁建起了快递分拣中心,闲置的大巴车队则被投入到货运业务中。
![]()
这些创新确实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可问题是,当公交车在深夜穿梭,运送的是货物而不是晚归的市民时,它的重心已经悄然从“载人”偏移到了“载货”。公共服务的属性,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被一步步稀释。人们不禁要问,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公共”交通吗?
当然,也有一些在主业范围内进行的积极探索。比如,北京开通了直达各大医院的“通医专线”,方便了患者就医。许昌则针对学生群体,推出了点对点的“校园直通车”。这些服务精准地切中了特定人群的需求,值得肯定。
![]()
但这些终究只是在现有模式上打的“补丁”,它们或许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却无法挽回整个系统性的衰退。而且,这类服务的受益群体相对有限,对于更广泛的普通市民来说,感受并不明显。
从羽毛球馆到快递车,这场轰轰烈烈的自救运动,更像是一场身份的不断剥离。它们在努力求生的过程中,似乎正在忘记自己最初的使命。
![]()
结语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那些“空座位”,到底该由谁来填满?答案显然不是羽毛球,也不是快递包裹。填满座位的唯一方式,是重新找到“人”的需求。
传统公交车和长途客运站的实体形态或许会改变,甚至消失,但它们所承载的“公共”属性,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基石,却不应该消亡。技术可以迭代,模式可以创新,但那份服务于“公共”的初心,不能迷失。不是吗?
极目新闻2025-04-13《客运站掀起“关停潮”,承载了无数人乡愁的它,去哪儿了?》
澎湃新闻2025-04-11《消失的汽车客运站,去哪了?》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