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忍忍就好了”“痛经是正常生理症状”“头痛很常见不用看”……在多数人的认知里,疼痛不是大事,甚至觉得这是必须忍受的疾病“标配”,忍忍就能过去。每年10月的第三周是“中国镇痛周”。南京市第一医院疼痛科主任徐晨婕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她在临床中见过太多因“忍痛”拖垮身体的患者,也有许多患者通过治疗,缓解了以为“无药可治”的疼痛,生活质量获得大幅提高。
80岁老人忍痛3个月,疼出心衰肾衰
“疼痛拖久了,可能比原发病更致命。”徐晨婕回忆,她曾接诊过一名80岁的老人,老人患带状疱疹后,出现神经痛,她见皮肤表面疱疹已经消下去,以为疼痛只是后遗症,缓一缓就能好,硬是在家忍了3个月。等到家人将老人送到医院时,老人已因持续疼痛、严重失眠、内环境紊乱及营养不良引发心衰、肾衰,被紧急送进ICU。
“我们给她做了最基础的超声引导下的责任神经调控治疗,不到1个月,疼痛得到缓解的同时,她的心功能、肾功能就慢慢恢复正常,终于可以一觉睡到天亮了。”徐晨婕介绍,带状疱疹的疼痛源于神经损伤,若在发病72小时内干预,多数人不会留下后遗症;可一旦错过治疗“黄金期”,疼痛可能变成“顽固性慢性神经痛”,甚至诱发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生理和心理损伤。
更让她揪心的是一位60多岁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发作时像有针在扎脸,甚至刷牙、说话、风吹、声音都能触发剧痛。这名患者甚至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转移发作时的神经痛。此前,他一度以为是“牙疼”,因此拔掉了疼痛患侧上下牙,疼痛却丝毫未减。最终,徐晨婕团队通过仅有1—2毫米穿刺口的微球囊压迫术,帮他终止了18年的疼痛折磨。
全身疼痛致坐轮椅,竟是因为骨质疏松
“许多疼痛患者,常常在多个科室间辗转,因为找不到病因,最终来到疼痛科。”徐晨婕回忆,她接诊过一位62岁的老师,她退休后逐渐出现全身游走性疼痛,甚至疼到双下肢无力走路。她因疼痛出现了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被其他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症,服用4种抗焦虑、抗抑郁药,但效果并不明显,还出现了失眠、消瘦、胃肠道反应。
“她当时是坐着轮椅来的,我考虑到她的年龄,查看了以往的所有报告,心中隐约有了答案。”徐晨婕为老人查了骨密度和骨代谢,结果显示骨密度值低至-5.0,远超“严重骨质疏松”的标准(一般≤-2.5为骨质疏松)。徐晨婕坦言,女性绝经后最初1—2年,骨钙流失速率高达绝经前的10倍,绝经5年后,骨钙流失速率是绝经前的3—5倍,50—59岁女性中,30%会出现骨质疏松相关性疼痛,50%的人会因疼痛影响生活,但很多人会选择忍一忍,她们并不知道骨质疏松会带来疼痛,甚至以为这是年纪增长导致的正常疼痛。
别把疼痛当“小事”,这些“痛点”能解决
其实,疼痛科既是“病因侦探”,也是“止痛站”,可以切实解决患者的疼痛。“我们每天接诊大量被疼痛折磨的患者,很多难治性的疼痛,都因为患者不重视或者过度忍耐,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徐晨婕呼吁,疼痛本身也是一种疾病,“时间”无法解决疼痛,及时就医才能避免小痛变大痛,短痛成长痛。
为了帮患者精准找病因、少走弯路,徐晨婕提出“绿色疼痛”诊疗理念,核心是“多学科协作+微创+精准+超前干预”。在她的团队里,“破案找病因”是第一步。对于需要治疗的患者,“微创”是主要手段。“以前三叉神经痛、糖尿病足,可能需要开颅、截肢;现在我们采用超声、CT、DSA、3D打印导航等可视化技术引导下的精准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就能解决疼痛,甚至替代传统开放性手术。”徐晨婕说,比如糖尿病足患者,通过脊髓神经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改善微循环、增加下肢供血,很多人不用再面临截肢的风险;难治性微冠脉痉挛缺血心绞痛患者,也能通过神经调控增加微循环减轻心脏缺血,提高生活质量。
在她看来,疼痛科的意义是给疼痛患者多一个选择。“也许你来了疼痛科,就有机会不用去做开放性大手术;也许我们帮你找到病因,针对性治疗,就能让你少走很多冤枉路。”她强调,疼痛干预一定要“赶早不赶晚”,神经损伤超过1个月,自愈难度会增加;超过3个月,可能变成慢性永久性损伤。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梅书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