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 月 24 日的八宝山,寒风凛冽,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哀思。
2
杨振宁先生的遗体静静安卧,覆盖着庄严的五星红旗。无数民众自发赶来,在冷风中默默排起长队,只为送这位科学巨擘最后一程。
3
可就在这样庄重肃穆的时刻,三股刺耳的杂音却悄然浮现,令人难以平静。
4
真不明白,为何总有人要在一位刚刚离世的百岁老人身上寻找瑕疵、挑动是非……
![]()
5
泪目的送别
6
杨振宁先生走了,享年 103 岁,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7
10 月 24 日清晨,八宝山殡仪馆外早已人头攒动。清华大学的师生来了,科技界的同仁来了,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表达最深的敬意。
8
人们手捧白菊,神情凝重,队伍蜿蜒如长龙。有人低声啜泣,有人轻声呢喃:“先生,一路走好。”那一刻,悲痛在人群中静静流淌。
![]()
9
覆盖在他身上的那面国旗,不是装饰,是国家给予的至高礼遇。
10
这份殊荣,只有为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才能享有。
![]()
11
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用理论撼动了整个现代物理的根基。
12
晚年归国后,82 岁仍坚持站在清华讲台上,为大一新生授课;他引进国际顶尖学者,筹建高等研究院,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播下希望的种子。
13
几十年来,他推动中国与世界科学对话,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青年科研骨干。
14
这样一位将生命最后岁月毫无保留奉献给祖国教育与科研事业的老人,完全配得上这面国旗,也值得所有人以最深的敬意相送。
15
可即便如此,质疑与非议依旧未曾停歇……
![]()
16
恶心争议一:改过国籍就不配披国旗?
17
网络上最刺眼的声音之一,便是对杨振宁先生国籍变更问题的苛责:
18
“早年加入美国籍,年纪大了才回来,现在还披着国旗,是不是太过了?”
![]()
19
说出这种话的人,恐怕从未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沉重。
20
1945 年,杨振宁凭借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深造,初衷极为朴素:“学成之后,回国教书做研究。”
21
但命运并未按计划前行。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立即出台禁令,严禁拥有博士后资历的中国留学生返回中国大陆。
22
而此时的杨振宁,刚在普林斯顿完成博士后研究,恰好落在禁令范围之内。
![]()
23
更复杂的是他的家庭处境——妻子杜致礼的父亲是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她想回中国几乎不可能。
24
一边是故土难归,一边是他倾注心血的基础物理研究正进入关键阶段。
25
他在回忆录中坦言,1964 年决定入美籍时,“内心如同压着千斤巨石,彻夜难眠”。
26
他的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数学家,直到 1973 年临终前,提起儿子入籍一事仍叹息不已。这一选择,带给整个家庭的是长久的煎熬。
![]()
27
即便如此,他始终没有割断与祖国的情感纽带。
28
1971 年,中美尚未建交,他就成为第一位以华裔科学家身份访问中国的美国人。
29
此后数十年间,他频繁往返于太平洋两岸,促成中美学术交流,协助国内引进先进实验设备,牵线多位海外专家回国讲学。
30
2015 年,94 岁高龄的他正式放弃美国国籍,重新成为中国公民。当被问及原因时,他只平静地说:“我出生在中国,我的根在这里。晚年能回来,和祖国一起前行,心里才踏实。”
![]()
31
那些指责他“背叛祖国”的人,请认真想想:他在海外取得的“宇称不守恒”成果,改变了人类对基本粒子的认知;
32
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成为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
33
这些成就不仅属于全人类,也为后来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34
而他归国后的每一项行动——建研究所、引人才、推改革——哪一件不是实打实地为了祖国强大?
35
比起键盘上轻易打出“不爱国”的人,他用一生践行的忠诚,厚重得多,也真实得多。
![]()
36
恶心争议二:拿他和钱学森、邓稼先比爱国?
37
另一种声音更加荒谬:“钱学森、邓稼先冲破封锁回国造两弹,杨振宁留在国外享福,他的贡献怎能相比?算什么爱国者?”
![]()
38
这种比较,不仅是对科学体系的无知,更是对“爱国”二字的狭隘定义。
39
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钱学森、邓稼先与杨振宁,从事的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科学研究。
![]()
40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邓稼先是核武器研发的核心人物,他们的工作直接服务于国家安全,属于应用型科技。
41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急需强大的国防力量来自保,他们毅然归来,投身绝密工程,隐姓埋名数十载,功勋彪炳史册。
42
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与担当。
43
而杨振宁的研究领域是理论物理,是探索宇宙最根本规律的基础科学。
44
“宇称不守恒”颠覆了物理学的传统认知,“杨-米尔斯理论”则为四种基本力的统一搭建了框架。
45
这类研究不像导弹或卫星那样立刻看得见、摸得着,但它如同大厦的地基,若无此支撑,所有技术突破都将无从谈起。
![]()
46
再看时代背景,三人归国的条件截然不同。
47
钱学森 1955 年回国时,国家已开始系统布局航天与导弹项目,有平台让他施展才华;
48
邓稼先 1950 年归国后,立即被委以重任,参与原子弹研制,正是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
49
而杨振宁所在的 1950 至 1960 年代,国内连基本的实验设施都极其匮乏,更别说开展前沿理论研究所需的学术环境。
50
如果他强行回国,很可能无法继续科研工作,反而造成巨大浪费。
51
他选择留在国际顶尖实验室持续产出,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性的坚守——用自己的方式为科学进步贡献力量,最终惠及全球,包括中国。
![]()
52
更何况,他从未停止对祖国的支持。
53
1978 年,他倡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少年班,打破常规选拔机制,发掘并培养了一大批天才少年;
54
他多次邀请霍金、丁肇中等世界级科学家访华,推动中国科学界融入国际主流;
55
他还亲自筹资设立“求是科技基金会”,奖励杰出青年科学家,激励创新精神。
56
爱国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仅以“是否回国搞武器”作为唯一标尺。
57
只要心中装着祖国,用专业能力推动国家发展,就是真正的爱国者。
![]()
58
恶心争议三:央视没报道就是不认可?
59
还有人抓住“央视未直播葬礼”这一点大做文章,声称“这是国家不认可的表现”。
![]()
60
这种言论纯属无端揣测,严重脱离事实。
![]()
61
让我们看看权威媒体的实际反应:
62
《人民日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长达数千字的专题文章,全面回顾杨振宁的学术生涯,称其为“享誉世界的杰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高度评价他“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63
新华社推出深度报道,详细记录他归国后的教学实践、人才培养举措以及推动中外合作的努力;
64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也同步推送图文与短视频内容,致敬这位世纪老人。
65
这些,难道不是官方层面的高度肯定?
![]()
66
再看实际待遇:国家批准其遗体覆盖国旗,这是对已故人士的最高规格礼遇;
67
清华大学专门保留其居所“归根居”,将其书房原样陈列,手稿、书籍、笔记一一妥善保存,供后人瞻仰学习;
68
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致以慰问。
69
这些实实在在的尊重与纪念,远比一次电视播报更有分量。
70
那些揪住“新闻联播没播”就妄下结论的人,不过是刻意制造对立情绪。
71
他们无视权威报道,忽视国家给予的荣誉,只因找不到攻击点就凭空臆测,说到底,是对科学家尊严的漠视,也是对国家价值导向的挑衅。
![]()
72
结语
73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一部浓缩的近现代科学史,也是一段充满抉择与坚守的人生旅程。
74
他有过辉煌的巅峰,也有过艰难的抉择;他承受误解,却始终未改初心。
75
我们应当记住的是他对科学的执着、对祖国的深情,而不是放大某些片段进行恶意解读。
76
尊重一位刚刚离去的伟大灵魂,是对文明底线的守护。
77
当我们向他告别时,不只是在送别一位科学家,更是在致敬一种精神——那种超越个人荣辱、献身真理与家国的情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