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值2025杭州秋季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开展之际,“宋代茶文化论坛——宋茶之器:传承与文脉新生”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
![]()
本次论坛以"器承点茶韵·宋风续盏香"为主题,汇聚行业领袖、非遗传承人、企业代表等嘉宾,旨在深挖宋代茶器物的深层文化意涵,聚力回应当代点茶技艺传承与茶器创新的现实需求,推动宋器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
出席嘉宾
(滑动查看)
周国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器具文化委员会主席、浙江省政协原主席
陈永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茶器具文化委员会执行副主席
郭初民杭州市政协原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一级巡视员
向 飞杭州华巨臣西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
万光龙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农学博士
竺娜亚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丽水市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丽水学院教授
包 静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
关剑平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教授
陈金信杭州市茶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周重林著名茶文化学者、作家
施鸿鑫杭州径山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吴杰杭州市宋式点茶研究院研究员、有美点茶联合创始人
周国富表示,我们要遵循“传承不离古、创新不离谱”的精神,为茶器具和茶器具文化发展注入优秀的传统茶器具文化之“魂”;创新立足时代特征,以科技为“根”,以市场为“天”,推动茶文化与茶器具文化的协同融合,实现好茶配好器、新茶有新具,创造出新时代茶器具文化的时代精品。
![]()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器具文化委员会主席、浙江省政协原主席
周国富致辞
向飞表示,借2025杭州秋季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盛大举办的东风,我们特别策划了本次论坛,希望以全新的视角与方式,深入探讨宋茶之器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
杭州华巨臣西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
向飞致辞
PART.1
主题演讲
演讲嘉宾
万光龙
![]()
文献、图像、考古视野下的宋代茶器
宋代茶器研究需通过文献、图像与考古三重证据的动态互证,而非依赖单一来源。三者互补或冲突,需批判性交叉验证,方能逼近历史真实。
宋代茶器极简而富韵味,在实用中蕴含文人意趣,其自然主义美学(如冰裂纹、紫口铁足)和融入生活场景的特质,对当代设计极具启示:我们应超越形制模仿,萃取其比例、韵律与哲学精神,回归器物与人的情感联结,使茶器成为日常美学的载体。宋器对自然、实用与美的平衡,至今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
演讲嘉宾
陈永昊
![]()
宋代茶饮中的器物美学与意境探寻
宋代茶器的美学意蕴根植于“茶随时代走,器随茶行”的核心规律。相较于唐代侧重实用,宋代因点茶法盛行及社会“生活艺术化”风尚,推动茶器在功能之上,深度融合审美追求。其美学表现为色尚单纯素雅、型求精致典雅、釉重厚润恬雅,并追求实用与文人意趣的平衡。
这一“器随艺美”的传统对当代极具启示:茶器创新应超越形制模仿,重在萃取其美学韵律与生活哲学,通过“守正创新”回应现代人对生活美学与精神栖息的需求,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演讲嘉宾
竺娜亚
![]()
制器技艺的非遗创新与当代生命力
非遗龙泉青瓷的创新,绝非简单“复古摹古”,而是在传承中寻求当代生命力。创新需从五方面入手:一是造型简化,提炼古器线条以契合现代审美;二是纹饰再造,将传统图案重组演化,赋予新意;三是功能复构,根据现代饮茶、咖啡习惯重新设计器形;四是场景配适,让器物融入明亮居所、户外旅行等当代生活空间。
其核心在于,创新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必然。匠人应深入理解传统工艺与精神,再将其转化为符合当下实用需求与美学感受的器物,使非遗真正活在当代。
PART.2
沙龙对话
宋茶之器的“守”与“创”
—— 传承与文脉新生
![]()
主持人:林吴杰
![]()
杭州市宋式点茶研究院研究员、有美点茶联合创始人
对话嘉宾:包静
![]()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
林吴杰:这几年博物馆推出了非常多宋代茶文化的展览和活动,您作为博物馆的馆长,请分享一下如何以更加年轻化的表达来激活宋代茶器的生命力?
包静: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1.打造宋韵空间,利用户外展陈、全息影像等技术,营造整体性的宋式美学体验;2.搭建共创平台,举办茶人与茶器设计大赛,为年轻人提供表达和创作的路径;3.推动跨界共生,开发融入宋式美学节点的文创潮品,并与咖啡、冰淇淋等品牌合作,利用数字化传播,让宋韵美学融入日常生活,扩大影响力。
对话嘉宾:施鸿鑫
![]()
杭州径山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吴杰:径山茶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了一款智能抹茶机,3分钟打出来的沫,可以媲美于一名专业的点茶师的,请问是怎么实现让抹茶机器保留了文化韵味,又能够产业化的落地?
施鸿鑫:作为研发者,我们开发这款智能抹茶机主要基于两个初衷:一是为了解决点茶技艺因工序复杂而濒临失传的困境。我们通过整合多项专利技术,用智能算法精准复现宋代点茶技艺,让这项非遗文化能够轻松融入现代生活。二是为推动茶产业升级。我们将抹茶定位为“第七大茶类”,通过机器实现40秒制作清新抹茶、3分钟还原专业点茶,并创新开发牛奶抹茶拿铁等功能,既降低了体验门槛,也拓展了年轻消费群体,为传统茶业注入了新活力。
对话嘉宾:陈金信
![]()
杭州市茶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林吴杰:请教一下陈金信老师,您做的茶筅其中比较关键的环节和步骤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一定要指定您的茶筅呢?
陈金信:我制作的宋式茶筅关键在18道环环相扣的工序,其中最核心的是“近薄丝”工艺——将茶筅顶端削至仅10丝厚度,如发丝般细薄。这样制作出的茶筅具有特殊曲度,能将手腕力量精准传导至顶端,5-6秒即可打出2-3公分厚沫,让点茶达到极致境界。
目前订单供不应求,一方面因宋韵文化风靡全球,另一方面我在坚守纯手工技艺的同时,也创新采用“手工+机器”模式,既提升了十倍产能,又保证了品质,让全球点茶爱好者都能体验宋代点茶的真正韵味。
对话嘉宾:关剑平
![]()
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教授
林吴杰:在您看来茶器要创新的时候,有没有要把控的边界?以及对于手艺人来说,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创新?
关剑平:茶器创新并无固定边界,但创作者需为创新承担市场风险。创新的成败最终由消费者评判——他们用购买行为为作品投票。
对于手艺人而言,创新应立足两点:一是夯实自身美学素养,这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就重视美育培养;二是敏锐把握时代需求。正如抹茶在当代因健康理念而复兴,优秀的创新应当回应时代诉求,用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丰富生活,让传统在当下焕发新生。
对话嘉宾:周重林
![]()
著名茶文化学者、作家
林吴杰:您的新书《宋徽宗的茶事》里面提到多次宋代饮茶对人群、环境要求极高,在您看来,当代点茶器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什么样的新的应用场景?
周重林:当代点茶器设计应着重拓展其社交与移动应用场景。宋人茶事极具社交性,且重视便携——如黄庭坚常赠友人便携石磨以备点茶。因此当代设计需考虑移动场景,如旅行、户外使用,并满足现代人追求的情感联结需求。
同时,点茶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与直观的审美标准,它打破了年龄与性别界限,让茶事从“静观”变为可参与的、好玩的“动态艺术”。设计应强化这种互动体验,使其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传统的生动媒介,在教育、家庭及社交聚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至此,“宋代茶文化论坛——宋茶之器:传承与文脉新生”圆满落幕。未来,华巨臣将继续以创新为钥、开放为窗,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展会精彩持续至10月27日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1A、1B馆)
2025杭州秋季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邀您畅享茶都魅力与惊喜!
|大会合作用水|
![]()
|大会合作物流|
![]()
|大会合作出行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