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炒货行业的龙头企业,洽洽食品曾以“瓜子大王”的美誉享誉全国,其创始人陈先保更是凭借这一品牌登上安徽首富宝座。
然而,据最新财报数据显示,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休闲食品巨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暴跌73.17%,仅为1.68亿元,这一数字甚至回落至十年前的水平。
2020年,创始人陈先保曾提出,到2023年要实现百亿营收的目标,如今来看,这一“目标”非但没有实现,而且还越来越远。
1
净利润回到十年前,毛利率断崖式下跌
10月23日晚,洽洽食品发布了其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5.01亿元,同比下滑5.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1.68亿元,同比骤降73.17%。
单看第三季度,情况更为严峻——营收17.49亿元,下降5.91%;净利润7936万元,暴跌72.58%。这一业绩表现不仅远低于市场预期,更是创下了洽洽自2011年上市以来的最差纪录。
具体来看,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28%左右降至20.31%,缩水近8个百分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样不容乐观,上半年仅为1.64亿元,同比减少76.12%。
值得注意的是,洽洽净利润率已从2024年的约10%降至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3.7%左右,这一盈利水平甚至低于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与其“休闲食品龙头”的地位极不相称。
更令人担忧的是库存问题——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洽洽休闲食品库存量较2022年末增长40.40%至8434.86吨,尽管公司解释为“年节销售备货所致”,但在销量同比下降4.62%的背景下,这种库存积压很可能在未来计提减值,进一步侵蚀利润。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看,投资者信心已遭受重创。2025年3月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取消后,洽洽股价便进入下行通道,其市值已较2020年高点累计下跌超65%,市值蒸发超230亿元。当前,已经有机构分析师下调了盈利预测和目标价,甚至也不乏出现一些质疑其长期投资价值的激进观点。
此外,与同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洽洽的衰落则更为明显。据财报数据,同一报告期内,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新兴零食品牌虽然也面临增长压力,但整体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业绩;而盐津铺子等更是实现了较快增长。
《观澜商业评论》认为,作为行业曾经的领军者,洽洽当前这种竞争地位的松动可能比短期业绩下滑更值得警惕,因为它预示着企业在行业格局重塑过程中可能被边缘化的长期风险。
2
业绩暴跌背后,多重困境交织
对于业绩暴跌,洽洽食品将主要原因归咎于“原料成本上升”。去年内蒙古暴雨导致葵花籽减产,叠加全球油料作物价格上涨,使得葵花籽采购成本飙升10%-15%,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
成本压力在财报中亦有体现。在今年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24.52%,同比大幅下滑8.59个百分点,主要就是原材料价格同比上升所致。
不过,作为占营收60%以上的核心品类,葵花子业务早已显露增长疲态。2024年该板块营收43.82亿元,仅较2023年微增2.6%,且低于2022年的45.12亿元峰值。
《观澜商业评论》注意到,面对成本压力,洽洽的应对策略较为单一——提价。2018年至2022年间,公司先后三次对葵花籽系列产品提价,幅度从3.8%至18%不等。
然而在休闲食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频繁提价导致部分消费者转向竞品。
与此同时,洽洽在渠道转型方面同样陷入困境。线上渠道方面,洽洽近年来加码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平台,但实际投入产出比偏低。今年上半年电商收入达4.5亿元,新兴渠道毛利率仅为15.75%,显著低于线下水平。
星图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洽洽未进入抖音、快手休闲零食品牌TOP5,而其抖音直播间场均观众更是不足10人。
在线下,洽洽错失了量贩零食这波新红利。面对零食很忙、好想来等量贩零食品牌的崛起,盐津铺子和三只松鼠纷纷牵手合作,吃到了渠道变革的红利。
而洽洽虽进入了一些量贩零食门店,但2024年财报显示,包括山姆、大润发及零食量贩系统在内的直营客户渠道收入占比合计约20.5%,对增量渠道支持有限。
此外,洽洽食品的单一产品结构也是制约其发展的致命伤。
财报显示,葵花籽类产品在洽洽的产品结构中常年贡献70%以上营收。显然,这种过度依赖使得企业在品类生命周期变化面前极为脆弱。
随着消费习惯变迁,瓜子正从日常零食退化为节庆点缀,市场增长空间严重受限。相比之下,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竞争对手通过多元化产品组合分散了风险。
洽洽虽早在2017年便布局坚果赛道,但第二曲线培育并不成功——坚果业务经过8年发展,营收仅10亿元左右,占比不足20%,且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更为深层的是研发投入不足问题,洽洽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不足1%,远低于营销投入,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难以支撑真正的产品创新。
3
创新突围遇阻,转型阵痛持续
面对业绩持续下滑的困境,近年来洽洽食品也展开了一系列自救行动,但收效甚微。由二代接班人陈奇主导的产品创新战略,试图通过猎奇口味和跨界产品重振市场,却因定位偏差和品控问题遭遇口碑反噬,而渠道转型与资本运作亦未能破解核心增长难题。
产品创新猎奇有余,聚焦不足。洽洽近年推出的新品呈现明显的“重噱头、轻需求”特征。臭味系列(榴莲瓜子、螺蛳粉味瓜子)、茶香瓜子(茉莉龙井、荔枝茉莉)等产品虽在社交媒体引发短暂讨论,但消费者实际复购率极低。
跨界尝试的瓜子仁冰淇淋因6.8元高价被贴上“价格刺客”标签,淘宝官方旗舰店月销仅200余份,远逊于卫龙魔芋爽、劲仔鹌鹑蛋等竞品聚焦单品的表现。而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瓜子发霉”“品控下滑”的投诉,及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负面评价的持续发酵,更反映出了其创新未能弥补基础品控的短板。
部分新品昙花一现,难改利润颓势。洽洽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的五大战略新品中,魔芋千层肚和香菜味瓜子仁虽在抖音、拼多多平台销量冲高,但利润贡献有限。财报显示,当季销售费用率同比上升2.29个百分点,新品营销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例如魔芋系列虽登上抖音店铺销量第二,但其15.75%的毛利率仍显著低于传统瓜子业务,难以抵消原料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暴露出洽洽在产品矩阵规划上的战略失焦。
资本运作遭质疑。在三季报发布同日,洽洽还宣布出资1.6亿元参与设立食品产业链投资公司,但行业普遍认为这一举措更偏向财务投资,而非解决葵花籽品类天花板问题的根本方案。对比其早年提出的“质造+智造”战略(如每日坚果的新鲜供应链体系),当前动作显得零散且缺乏协同性。
《观澜商业评论》认为,洽洽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快消思维与新时代消费逻辑的冲突。当卫龙通过魔芋爽建立细分品类壁垒、盐津铺子借量贩渠道实现高增长时,洽洽仍陷于“瓜子提价-市场流失-品类扩张-品控下滑”的恶性循环。
其2025年三季报显示,核心葵花籽业务收入同比再降8.3%,而占总营收15%的新品未能形成第二增长曲线。若不能重构从原料管控到渠道优化的全链路能力,仅靠碎片化创新和财务运作,恐难扭转“老字号困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