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柏林建电池厂的成本,够在中国建三座。”一位红杉欧洲合伙人的直言,道破欧美重资产创业的困境。当中国凭借生态级效率重构全球产业分工,欧美创业并非走入绝境,而是迎来赛道的结构性崩塌与新生——制造业话语权已尘埃落定,AI与生物医药正成为新的角斗场。
制造业话语权的转移,本质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演绎。高盛2024年11月报告显示,中国在光伏、锂电池、空调等七大制造业领域贡献了全球超50%的供应量,其中光伏组件全球份额高达86%,锂电池达81%。这种优势并非单一成本优势,而是生态级效率的集中体现:中国光伏组件生产成本比海外低30%~60%,新能源汽车成本低47%,且均显著低于中资海外工厂。
欧美制造业回流政策的失灵,印证了产业生态的不可复制性。《金融时报》2024年调查显示,拜登政府两大产业法案公布的过亿美元项目中,840亿美元投资因配套缺失、成本超支陷入停滞,占比达37%。欧洲更面临“去工业化”压力,2024年9月以来,大众、奥迪等企业相继关闭本土工厂,制造业创业项目融资额同比下滑42%。这种差距源于产业集群的深度沉淀——中国某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可实现从电池材料到整车组装的48小时闭环供应,而欧美同类园区需跨三国协调,周期长达45天。
产业分工的重构已形成“合作或出局”的格局。从交易成本理论看,融入中国产业生态成为欧美企业的理性选择。德国博世在2024年将功率半导体产能的60%转移至中国江苏,正是看中当地从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链条,使单位成本下降18%。而拒绝合作的企业已付出代价:美国某新能源车企因坚持本土生产,车型售价较中国同类产品高35%,2024年一季度市场份额跌破2%。
制造业话语权落定的同时,知识密集型赛道的竞争已然开启。这符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创新驱动替代成本驱动”的演进规律。Crunchbase 2024年4月数据显示,全球风险投资中17%流向AI领域(114亿美元),24%流向生物医药领域(157亿美元),成为仅有的两个逆势增长赛道。北美市场在这些领域仍保持优势,一季度获得352亿美元风险投资,占全球53%,其中AI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单轮融资达6.75亿美元。
中国在新赛道的追赶同样迅猛,形成差异化竞争态势。亚洲市场AI领域投资同比激增349%,其中中国贡献核心增量:Moonshot AI获超10亿美元融资,元信卫星完成9.43亿美元A轮融资,均跻身全球早期融资TOP10。这种差距背后是要素禀赋的差异:欧美在基础研究领域领先,2024年生物医药领域早期投资中68%聚焦原研药;中国则侧重应用转化,AI投资中72%集中在产业落地场景。
对创业者与投资者而言,这种格局意味着清晰的战略罗盘。在制造业领域,应放弃与中国生态正面竞争,转而聚焦“专精特新”细分环节——如德国企业专注新能源汽车精密轴承,凭借1%的性能优势占据全球23%的高端市场。在知识密集型赛道,欧美创业者需依托技术壁垒,中国创业者则可借力市场规模快速迭代,而跨区域技术合作将成为最优解,如中美联合研发的基因编辑技术已实现研发周期缩短40%。
“世界从未关闭创业的窗口,只是更换了窗口的位置。”制造业话语权的转移,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而非终点。当中国的生态效率与欧美的创新能力在新赛道碰撞融合,真正的机会不在于固守既有优势,而在于看清周期演进的逻辑。对投资者而言,既要懂得在光伏、锂电池等成熟制造领域把握整合机遇(头部企业ROIC可达27%),更要在AI、生物医药的创新浪潮中布局未来。毕竟,产业竞争的终极战场,永远在效率与创新的动态平衡之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