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凌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唐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简译:
汉文帝在此筑了一座望仙高台,重阳节登高远眺,眼前的镜像豁然开朗,一切都沐浴在曙光中。
三晋大地的云山连绵起伏,仿佛都朝着北方伸展,崤山二陵的风雨,就那样自然地从东方飘来。
像令尹喜那样独具慧眼的人,谁又能寻得到呢?在河边传授《道德经》的仙翁老子也早已远去。
何必去追寻那些远去的仙踪,且就近寻访就如陶渊明那样的人,与其一同陶醉在菊花美酒之中。
![]()
赏析:
崔曙是盛唐诗人,可其虽出生盛世,却身世堪悲,自幼父母双亡,孤苦无依,长大后科举之路亦颇为坎坷,几番铩羽而归。
历尽艰难困苦,开元二十六年,年过三十的他终于进士及第,并在殿试中凭借一首《奉试明堂火珠》被唐玄宗钦点为状元。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世事无常,本以为苦尽甘来,岂料一年后突发疾病撒手人寰,只留下一个名为星星的幼女……
这首《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作于其未考中进士前,是一首意境雄浑、情感深沉的佳作,蕴含细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此诗通过对望仙台景色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运用,将自己的人生感慨融入其中,既有对历史的追思,又有对未来的憧憬。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重温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豁达心态的诗人形象,肃然起敬。
![]()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汉文皇帝即汉文帝刘恒,汉朝的第四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的第五子,据载,他曾得到河上公授予的《老子章句》四篇。
河上公又名河上丈人,为黄老哲学和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精通老子《道德经》的精髓,他的主要贡献就是为其作注。
传说,汉文帝时,他在河边结草为庐,汉文帝亲自驾临此地向其请教治国之道,河上公将经书授予他后就原地消失了。
后来,汉文帝为了纪念河上公,就在河南省陕县西南筑高台以望,这即是后来的望仙台,成为世人登高远眺抒怀之地。
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登高望远,这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诗人崔曙也不例外,这日邀好友刘明府一起登望仙台远眺。
重阳节清晨,诗人在这座富有历史厚重感的高台远望,看曙光初开,阳光四射,那开阔宏大的意境怎不令其豁然开朗。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凌风雨自东来。
颔联写登高远眺之景,写四时也叹历史,三晋指晋国,春秋末被韩、魏、赵三国瓜分,故有此称,在山西、河南一带。
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河南洛宁、陕县附近,据《左传》载,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为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
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眼前的山川景象,三晋磅礴的云山,崤山二陵的风雨,无一不展现天地的广阔和历史的苍茫。
“云山皆北向”为夏日之景,“风雨自东来”是春天之景,四时更迭,岁月里的人和事都能成了故事,唯有青山依旧。
从汉文帝修筑此台,到诗人登临此台,经历了近千个春夏秋冬,时光不语,却默默地见证了这尘世间所有的风云变幻。
从战国时的三晋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从鼓角争鸣的魏晋,再到风云激荡南北朝,分分合合,到彼时大一统的唐王朝。
显赫的也好,平凡的也罢,而今都已成为过往,这岁月的变迁,岂是个人意志可以改变?彼时,高台上诗人的感慨万千。
![]()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颈联承上联,是诗人对历史的感慨,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典故,令尹即尹喜,守函谷关的官员,河上翁即河上公。
相传,尹喜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果然老子骑牛过函谷关,尹喜留下老子盛情款待,请其作《道德经》五千言。
这就是老子西度过函谷关留书的故事,为文化史上的佳话,诗人感慨的是,如今再也难觅像令尹喜那样有识人之明的人。
有千里马也要识才的伯乐,如果说尹喜是知人善用的伯乐,那么赠《道德经》给汉文帝的河上翁则是才尽其用的千里马。
崔曙这个人有满腹经纶,却屡试不中,他渴望能遇到像尹喜那样的伯乐,和知人善用的汉文帝,令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
可是彼时那尹喜和河上公都已无迹可寻,诗人心中只剩下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那般的荒芜和感慨。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在诗的尾联,诗人将笔锋一转,将思绪从感慨历史风云中抽离,回到当下的现实世界,表达了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历史远去,何必执着于那些虚无缥缈的仙踪,至于仕途顺其自然就好,学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彭泽宰指陶渊明,曾为彭泽令,嗜酒爱菊,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至醉始归。
这里暗用其“九日”事,彭泽宰借指刘明府,刘明府即刘容,崔曙友人,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陶然是欢乐酣畅的样子。
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又何必苦苦追寻,以顺其自然的态度,过顺其自然的人生,不纠结不虚耗,如此甚好。
崔曙科举之路甚为艰难,颇为潦倒,面对人生的困境,崔曙选择以一种平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是自我慰藉和解脱。
参考资料:
《全唐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