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读书君的《王阳明:人生即修行(知行合一)》大课堂,我们致力于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本专栏很重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们生活在人类史上最富裕的时代,却也是心灵最疲惫的时代。
广告每天都在告诉我们:“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一切。”
于是,我们追求更大的房子、更贵的车子、更新的手机。我们用物质的堆砌来标榜自我的价值。然而,这种由外而内的满足感转瞬即逝。当我们终于拥有了心仪已久的物品,短暂的兴奋过后,往往是更大的空虚和下一个更贵目标的焦虑在等着。
![]()
我们不断地做加法:更多的工作、更多的消费、更多的社交、更多的娱乐。我们误以为,拥有越多,幸福就越多。
但真相是,当选择越多,人们反而更难做出决定,且对最终选择的满意度更低。我们像那个走进糖果店的孩子,面对琳琅满目的糖果,不是欣喜若狂,而是不知所措,最后什么快乐也感受不到。
心学大师王阳明曾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意思是别总想着要更多,而是要想着放下点什么。修行不是向外获取,而是向内扫除遮蔽。人生真正的成长和幸福,不是靠外在的堆积,而是靠内在的清理。
![]()
就像打扫房间,东西堆得越多,空间越少,人也越压抑。定期清理掉不需要的杂物,房间宽敞了,心情也就舒畅了。
我们要做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是要“断舍离”一些东西。
生活中,有的人看到同事买了新车,自己也要贷款换更贵的;明明衣柜的衣服已经堆满了,还是觉得没有衣服可穿,仍要买买买。
这些虚荣,攀比,贪念,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焦虑,疲惫。
王阳明的“减法哲学”,可以理解为非简单的断舍离或极简主义。它是一套完整的心性修炼体系,其核心在于:我们的内心本就具足一切智慧与德性,如同明珠蒙尘,只需拭去灰尘,光明自现。
![]()
直白地说,“减法哲学”在于,我们不是缺什么,而是多了什么。
对过去的执着,对未来的焦虑,对当下无止境的物质贪求等,都是困扰我们的东西,这也是王阳明所说的“人欲”。
减掉一分人欲,便复得一分天理。
![]()
你买一部新手机。合理的需求是通讯、学习、工作——这是“天理”。但当你开始纠结品牌是否高端、款式是否最新、颜色是否时髦,甚至因为同事用的是最新款而感到自卑或攀比——这便成了“人欲”。
每次你减掉这样的人欲,就如同卸下一块心灵的包袱。你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回到了什么——回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自信。
老子《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学习知识固然需要积累,但领悟大道恰恰需要放下——放下成见、放下执着、放下不必要的复杂。
![]()
想想你是如何学会骑自行车的。开始时,你脑子里全是“手要这样扶、脚要那样蹬、身体要平衡”的规则,结果骑得摇摇晃晃。直到某个瞬间,你忘记了所有规则,只是自然地骑行,反而轻松自如。
生活也是如此。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内是已知,圆外是未知。圆越大,接触的未知就越多。因此,知道得越多,反而越能感受到自己的无知。
![]()
这个比喻,给我们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