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白宫和澳大利亚总理府几乎同时官宣了一项重磅协议:两国将在半年内共同砸出30亿美元,专门砸向关键矿产领域。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签字仪式上信心满满,宣称“一年后美国的关键矿产多得用不完”,但悉尼IMARC矿业峰会上的专家们却当场摇头,这更像一场政治秀,而非真正的产业解决方案。
![]()
30亿没砸向矿山,全用来“兜底”了
没人否认关键矿产的重要性。
现在一辆电动汽车需要的矿产资源是传统汽车的6倍,一台陆上风机的矿物需求更是燃气电厂的9倍,稀土、锂、钴这些“工业味精”早就成了新能源时代的“粮食”。
但美澳这30亿花得相当“鸡贼”,压根没往新矿山上投多少。
协议的核心藏在两个冷门条款里:“最低价格保障”和“政府承购权”。
说白了,就是政府给矿企拍胸脯:“你尽管开矿提炼,不管中国把价格压多低,我们都按能赚钱的底价收你的货。”这可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西方矿企实在撑不下去了。
澳大利亚的Arafura公司就是个典型例子。
他们在北领地的Nolans稀土项目筹备了好几年,光股权融资就需要8亿美元,就算一切顺利,也要等到2029年才能投产。
更要命的是,核心产品氧化镨钕的价格几个月内就能从88美元/公斤跌到71美元,私人投资者谁敢冒这个险?要不是矿业巨头吉娜·莱因哈特站台,再加上美国进出口银行抛来22亿美元的意向书,这项目早黄了。
连SyrahResources的CEO肖恩·弗纳都看得透彻:汽车厂和国防商早就习惯了中国的低价供应,要是没政府兜底,西方矿企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
这家以石墨提纯为主业的公司,之前在美国建工厂试图替代中国供应,结果差点被价格波动拖垮。
![]()
中国的“价格武器”,是几十年攒出来的硬实力
西方矿企怕的不是没矿,而是中国的“价格霸权”。
全球稀土矿产量中国占60%,但精炼产能却高达90%,磁铁制造更是垄断了98%。
更关键的是,中国手里握着58%的稀土专利,提炼成本只有美国的1/4,还能稳定产出99.99%纯度的产品,美国MPMaterials公司折腾7年都没能量产高纯稀土。
高盛的报告点破了玄机:中国早就把最耗钱、最考验技术的提炼环节摸透了。
江西的稀土企业能把钕铁硼永磁材料的良品率做到比美国高30%,而欧盟捣鼓的“无稀土永磁体”性能才刚到传统磁体的60%,根本满足不了高端需求。
这种技术差距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不是靠短期补贴能追上的。
反观西方矿企,日子过得相当憋屈。
环保方面要过ESG的严苛关卡,开采前得花好几年做环境评估;人工成本更是居高不下,比中国同岗位高出好几倍。
去年澳洲好几家锂矿因为亏损停产,连Pilbara这样的大厂都不得不关掉高成本选厂,这就是纯粹市场竞争下的现实。
中国手里还有张王牌:既是最大供应方,也是最大消费方。
2025年全球60%的新能源汽车产自中国,55%的风电装机也在中国,矿企跟着中国市场走,既能卖得掉货,又能拿到稳定订单。
越南、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宁愿和中国合作建加工厂,也不愿掺和西方的“去中国化”联盟,说白了就是算清了经济账。
政治喊口号VS产业慢节奏,差了整整十年
特朗普“一年产能过剩”的豪言,在矿业圈成了笑柄。
Barrenjoey分析师丹·摩根算过一笔账:一个关键矿产项目从勘探到投产,最少要5到7年,复杂点的得近十年。
Arafura的Nolans项目就算2026年完成融资,2029年投产,满负荷运转一年也就能产2万吨稀土氧化物,刚够全球5%的用量。
这种“政治时钟”和“地质时钟”的错位,简直是致命的。
特朗普的任期就四年,而Nolans项目的回报周期要十年以上。
![]()
今天政府愿意掏腰包补差价,要是下届政府更关心通胀,毕竟高价矿产会让电动车和风机涨价,这些项目立马就得断粮。
中国的优势恰恰是“耐心”。
现在的产业地位是三十年持续投入的结果,不受选举周期干扰。
就拿石墨来说,中国不仅占全球77%的天然石墨产量,还掌控着90%以上的球形石墨加工产能,从采矿到加工的产业链闭环早就形成了。
西方想靠短期协议追上来,简直是痴人说梦。
更现实的是,澳洲自身的能源转型都还没搞定。
最大的煤电站Eraring原定2025年关闭,结果因为新能源接不上力,硬生生推迟到2027年。
连电力供应都没理顺,怎么支撑耗能量巨大的矿产提炼?这本身就是个悖论。
30亿想撬动530亿?西方还差十几个“Arafura”
白宫宣称30亿能“激活530亿美元资源”,这话水分不小,但也暴露了真实意图:政府的钱就是“敲门砖”,真正想撬动的是私人资本。
Arafura的CFO彼得·谢林顿说得实在,这钱最大的作用是“给投资者吃定心丸”,毕竟矿产项目最大的风险不是没矿,是价格和政策变来变去。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中国光是稀土精炼就占了全球90%的份额,要撼动这个地位,西方需要的不是一个Nolans项目,而是十几个。
30亿美元连塞牙缝都不够,真要建完整产业链,得几千亿美元砸进去。
更头疼的是技术瓶颈。
德国大众之前给澳洲稀土公司投了1.2亿美元扩建工厂,结果不仅要等到2027年才能投产,提炼技术还不过关。
这说明关键矿产不是“有钱就能玩”,得有技术工人、配套产业和长期经验积累,这些都是西方目前欠缺的。
现在看来,美澳这30亿更像个“态度声明”。
它承认了西方在关键矿产领域的被动,也揭开了一个残酷真相: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就得长期给“安全溢价”买单。
以后西方消费者买电动车、用风电,都得在价格里多掏一笔“供应链安全费”,这钱可能要付几十年。
这场矿产博弈才刚刚开始。
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不是一天建成的,西方的追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30亿能点燃希望,但能不能照亮整条供应链,还要看西方有没有真的做好“长期出血”的准备。
毕竟在新能源时代,矿产霸权从来不是靠口号换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