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上个月刚过完72岁生日,最近却是愁眉不展。每天夜间总要起床上厕所两三次,白天还偶尔觉得呼吸有点喘。对于这些“新毛病”,家里儿女一再催促他赶紧去医院。可一圈检查下来,医生只是笑着说:“王大爷,这些都是正常衰老现象,不用太担心。”
可是,不少老人都会像王大爷一样,把衰老的自然过程,当成某种严重疾病,反复求医、反复检查,担心“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大病”。
![]()
其实,这正是中老年群体普遍的心理误区。针对这种现象,北京医院院长、权威老年医学专家王建业曾公开送给老人们三句话:“许多你以为的病,其实只是衰老的必经阶段;略作调养即可,毋须恐慌。”到底这三句话是什么?
它们能怎么帮助更多老人摆脱无谓焦虑?
很多老人一觉醒来发现膝盖发酸、腰背发紧,忍不住怀疑是不是风湿又加重了,或者哪个内脏器官“坏掉了”。其实,无论是关节僵硬、短暂耳鸣还是偶尔便秘,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人体组织和器官随年龄增长出现的退行性变化。
![]()
现代老年医学研究已经明确,绝大多数65岁以上老人都会经历肌肉量减少(俗称“肌少症”)、骨密度下降和代谢变缓。例如,中国65岁以上人群夜尿频率增加的比例高达57%,肌肉质量每10年平均下降8%。
这类变化,并不意味着重病临身,而是生理周期的必然趋势,就像秋天叶子必然泛黄一样自然。
同时,轻微的记忆力减退、睡眠变浅等小“毛病”,并不等同阿尔茨海默症等认知障碍。专家撰写的《中国衰老与抗衰老专家共识(2019)》明确指出:认知能力随年龄轻微下降属于正常现象,只有日常生活受明显影响才需高度警惕病理性改变。
![]()
“适当调养,比过度求医更重要”
焦虑往往让老年朋友频繁奔波于医院,不仅心力交瘁,还增加了医疗资源和经济负担。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曾反复提醒老人:“别把年龄带来的自然变化当成疾病反复‘治疗’,恰恰会让身体更亚健康。”
权威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有46.3%的失眠患者其实属于生理性睡眠结构变化,而非器质性疾病。研究还表明,适当运动、规律作息能让60%以上的老年睡眠障碍得到有效缓解,优于长期依赖药物。
所以,医生强调第二句话:“遇到轻微不适,先调整生活习惯,有症状再择医,而非一有波动就盲目用药。”科学调养才是老年健康的“护身符”。
![]()
“接纳衰老,是优雅变老的第一步”
面对老去的身体,消除焦虑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管理,而是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坦然应对。正如北京医院院长第三句送给老人的话:“衰老可管理,但绝无逆转,关键在于与之和平共处。”
医学界一致认为,规范生活作息、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和心态乐观,能显著延缓衰老带来的不适表现。例如:
坚持每周快走150分钟,能让中老年人的平衡力和肌肉力量提升15%-30%,有效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控制晚间饮水量和作息规律,有望让夜尿次数减少1-2次,提高睡眠质量;每日摄入高质量蛋白质(如豆制品、鱼类、瘦肉)约60-80克,有助于预防肌肉流失,延缓体能下降。
![]()
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明显提升幸福感,并能降低心血管意外和慢性病发病概率,多项研究表明,良好心态让中老年重大疾病发生率降低13.6%。
面对身体不适,首先学会自我觉察不适持续加重、影响日常生活的,需及时就医;仅是轻微波动的,多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与自己的身体“和解”,是每一位老人最珍贵的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