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厨房里总有一只不起眼的白瓷罐,里面装的是我们每日三餐离不开的盐。52岁的刘阿姨最近在厨房里陷入了“咸淡之争”。
因为丈夫高血压,家里开始学着做清淡菜肴,但总觉得味道寡淡;偶尔多撒一把盐,担心家人的身体,少放盐又难以下咽。
邻里之间也经常交流“盐怎么选”的经验。“听说有种新盐能帮人控制血压,是真的吗?”王大爷边问边好奇地拿出一包外包装不一样的低钠盐。
![]()
其实,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困惑:一边担心高盐伤身,一边又难舍舌尖美味?市面上种类繁多的盐,到底哪一种对健康最有利?
尤其是家中有中老年人,长期高盐饮食真的会让血管悄悄变“脆”,诱发高血压等危害。而有一种“替代盐”的新选择正悄悄走进寻常百姓家,医生建议:是时候给家里的盐罐换一换了!
到底是哪种盐能控血压、护血管?很多人还弄错了用法,尤其是第3个细节,容易被忽视。现在开始调整,还不晚!
盐,是烹饪必备,但你知道吗?过量摄入普通食盐(氯化钠)其实是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加速器”。权威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80多万人死于高盐饮食带来的心血管问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g以下,然而我国大部分成年人平均每日摄入超10g,远远“爆表”。
![]()
为什么盐这么“狠”?答案其实在于钠。钠离子摄入过多时,会导致身体保水,增加血容量,心脏泵血压力持续升高,对血管造成长期损伤,最终诱发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衰等多种健康问题。
中国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的循证医学数据显示,每天多吃1g盐,收缩压平均升高1.7mmHg。而长期钠超标,还会增加中风和肾损伤风险。
但如果简单粗暴地“吃淡饭”,许多人又难以长期适应。“有没有一种盐,吃起来和普通盐一样香,但又不会伤害血压?”
医学研究已经给出了答案-低钠盐。低钠盐是用部分钠被钾或镁替代的混合盐制品,保留咸味,同时显著减少钠负担。
很多家庭已经开始尝试低钠盐,那么,真的有效吗?202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一项在中国600多村庄、2万人参与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将普通食盐换成低钠盐,一年内中风风险下降14%,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13%,因心血管事件死亡率降低12%。
研究结论明确指出,低钠盐对降血压和保护血管有显著益处,适合大部分家庭日常烹饪使用。
![]()
血压显著下降
坚持使用低钠盐4-8周后,收缩压平均可降低3-6mmHg,对于原本高血压患者,效果更加明显。王大爷一边记录血压变化,一边笑言“以前一上去就怕,现在轻松多了”。
心脑血管健康改善
长期减少钠摄入,有助于改善动脉壁弹性,血管“变软”不再那么遥远。医学数据显示,动脉弹性增强可使心梗、中风等风险降低12%以上。这对家中有高血压、心血管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无疑相当于“给血管洗了一次澡”。
![]()
钾镁补充,降低隐性风险
低钠盐中的钾能帮助排出多余钠盐,钾元素对防治高血压、保护心脏同样关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钾摄入量每增加1200mg,卒中风险可下降21%。低钠盐恰好补足了日常饮食易忽视的钾镁需求。
当然,低钠盐虽好,但有些人用错了方法,比如近三成家庭在炖肉、做汤等重口味菜肴时仍然“多加一勺”,抵消了低钠的好处。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高钾血症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盐品。
![]()
很多人以为换了低钠盐可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这是典型误区。如何科学控盐、护好血管?
坚守每日5g总量上限
无论普通盐还是低钠盐,每人每日总用量建议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烹饪时可用盐勺、限盐瓶等小工具辅助。
![]()
低钠盐≠“万能护身符”,还需搭配调整饮食
鼓励多吃蔬果、低脂乳制品、全谷杂粮,补充膳食钾。炒菜时最后放盐,减少钠损失,也更易控制总量。
慢慢适应“淡口味”
家庭烹饪可以减少油炸、酱制、腌制食品,多用醋、葱姜、胡椒等提鲜。长期坚持,味觉会逐渐适应“淡口味”,咸味敏感性恢复,一旦身体适应反而觉得轻松。
关注肾脏健康,特殊人群慎用
老年慢性肾病、严重心衰、服用保钾利尿剂者,选用低钠盐前请咨询医生,避免高钾风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