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有资产三化”刷屏了。
证券化、金融化、杠杆化。听着高大上,说白了就一句话:地方没钱了,得把“家底”变现还债。
![]()
这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土地财政玩不下去后的“续命招”。
以前靠卖地赚钱,现在地没人买,只能翻箱倒柜,把那些沉睡的资产,老办公楼、景区门票、停车场、废弃码头,全拿出来“盘活”。
有人骂这是“私有化”,是“拆东墙补西墙”。其实不然。房子还是国家的,山河还是国有的,只是不再空着、荒着,而是开始收租、分红、打包上市。就像你家有套房,过去一直空置,现在改成民宿出租,收入归你,但产权没变。
![]()
可问题在于:这钱,能撑多久?
过去三十年,地方政府靠“卖地—贷款—开发—升值”的循环过日子,城投公司遍地开花,债务越滚越大。
如今楼市凉了,地卖不动,贷款还不上,怎么办?答案就是“三化”:把未来几十年的收益,一次性提前兑现,换今天喘口气。
![]()
这叫什么?叫“寅吃卯粮”。
武汉江滩改婚庆园,青海湖搞摆渡车,乐山大佛拍卖30年经营权……表面是提升服务,实则是把“明天的钱”拿到今天花。
短期看,地方有钱还债了,就业也多了,皆大欢喜。可长远看,未来的公共收益被透支了。等哪天又要修路建校,钱从哪儿来?
更关键的是,普通人怎么办?
先说股市。今年A股反弹,很多人以为牛市来了,其实是“化债牛”。
政府要让国企资产显得“值钱”,才能顺利推进证券化。所以哪些板块涨,不是市场选的,是政策推的。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这些“新质生产力”才是香饽饽。散户别瞎追热点,否则就成了接盘侠。
![]()
再说买房。黄金时代过去了。三四线城市的“老破小”、远郊的超高层,别碰。这些房子既不能住出品质,也难卖出溢价,未来可能连租都租不出去。
真正的价值,只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其他地方,房子就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
找工作也得换思路。地产、基建、银行的日子越来越难,城投违约频发,相关岗位只会收缩。而新机会在哪?在运营、在服务、在盘活资产的人。
比如资产评估师、养老项目经理、科创园区招商专员。这些能把“死资产”变成“现金流”的人,才是未来的抢手货。
当然,风险也不小。最怕的就是“明改革,暗输送”。好资产低价转给关系户,普通百姓啥也没捞着。
![]()
虽然现在强调公开透明,但执行中总有缝隙。普通人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以后看到“国资理财”“稳定收益”产品,别急着掏钱。
先问一句:这钱投去哪了?是景区门票分成?还是停车场收费权?底层资产靠不靠谱,直接决定你能不能拿回本金。
说到底,“三化”不是救世良药,而是无奈之举。它改变不了财政结构的根本矛盾,只是把危机往后推。但既然它来了,我们就得学会在新规则里生存。
看不懂的人,只会抱怨“又要割韭菜”;看懂的人,已经在找下一个风口。时代从不等人,你准备好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