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保险,许多人的内心总是五味杂陈。有人抱怨“理赔难如登天,这个不赔那个也不赔”,有人质疑“收益还不如银行定存”,也有人对频繁弹出的广告页面和电话推销感到厌烦。
![]()
但现实数据却描绘出截然不同的图景:截至2025年,中国保险行业年度赔付总额已正式突破万亿元大关。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动背后,反映出保险在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角色,然而公众对其的认知偏差依然广泛存在。
这种观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或许能在一家扎根香港长达一个世纪以上的国际险企身上寻得解答线索。
早在1892年,彼时的香港仍保留着浓厚的渔港气息,清朝政权尚未终结,加拿大永明金融便已携带着“看不见、摸不着”的保障理念在此落地生根。
![]()
一张留存至今的清代保单静静诉说着历史——泛黄宣纸上,以工整楷书书写的文言条款赫然在目:“若遇天灾人祸,庚子年应付若干”。
语言虽古朴简练,却毫无含糊其辞之处,明确承诺了特定事件发生后的给付责任。更令人注目的是,早在光绪年间,这家公司就已向投保客户派发年度分红,展现出跨越时代的契约精神。
事实上,保险自诞生起就不只是“身故才赔付”的单一功能工具,“风险防护+财富积累”的双重机制才是其本质所在。
![]()
19世纪末的香港已是远东重要的航运枢纽,商业往来频繁,从业者既面临海难、货物损毁等突发风险,也需要长期稳健的方式储备资产。永明当时推出的产品结构精准回应了这一时代需求。
反观今日部分产品设计,却逐渐偏离初心。一些保险方案将大量保费用于支付渠道激励,导致真正回馈客户的利益空间被严重压缩。
还有些销售过程过度渲染“预期收益率”,对免责范围、理赔条件轻描淡写,最终埋下争议隐患,引发大量纠纷。
而回归本源,无论是一百年前的手写保单,还是如今数字化签署的电子合同,保险的核心始终是“可预期性”。客户最在意的,无非是每年按时到账的分红金额,或危机来临时能否迅速获得经济支持。这份清晰可见的确定感,才是行业得以存续的根本。
![]()
后来者的破局之道
长期以来,香港寿险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格局,友邦、保诚、安盛等巨头凭借深厚品牌积淀和庞大代理人网络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新进入者几乎难以撼动既有秩序。
尽管永明是最早进入香港市场的外资机构之一,但在过去百年中主要聚焦北美业务。当其近十年决心发力本地市场时,优质客户资源与销售渠道早已被瓜分殆尽。
面对常规路径受阻的局面,永明选择了一条背离行业惯例的战略方向。
![]()
熟悉保险生态的人都知道,“客户—中介—公司”构成一个固定的利益三角,总盘有限,渠道拿得多,留给投保人的自然就少。
此前某些所谓“爆款产品”的热销,实则源于高额佣金驱动下的强力推广——代理人因回报优厚而积极推荐,消费者被短期高收益吸引下单,结果往往因实际分配红利未达宣传水平而心生不满。
永明则主动下调分销环节的费用比例,把节省下来的成本全部注入产品端优化。
以旗下分红型终身寿险“万年青星河尊享”为例,该计划创新采用“富贵红利+双锁定”机制,通过结构性安排增强收益稳定性。数据显示,100万美元初始投入,在30年后预期账户价值可达246万美元。
相较之下,友邦推出的“环宇盈活”虽然静态回报更具吸引力,但其收益高度依赖波动较大的中期分红,在资本市场低迷时期可能出现显著缩水。
![]()
不过需指出的是,永明旗下28款分红产品的平均分红实现率为87.8%,其中八成产品达成或接近演示水平,略逊于友邦的93.1%。同时,其较高收益潜力建立在相对更大的投资敞口之上,意味着客户需权衡收益前景与潜在波动风险。
正因坚持客户优先原则,永明近年来赢得市场积极反馈。2024年,其在香港非银行渠道的标准保费同比增长高达88.4%,增速居全行业首位,并首次跻身该指标排名前五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千万美元级别保单贡献了整体保费收入的三成以上,这不仅契合其“祥月吉祥年金”系列的高端定位,也映射出当前高净值人群对长期稳定现金流工具的强烈需求。
![]()
普通人的保险选择
购买保险与购房、投资股票类似,同样存在“择时”逻辑,只不过这里的时机并非基于短期涨跌,而是取决于利率周期的长期走势。
储蓄类保险的收益水平与市场利率密切相关。保险公司通常将保费配置于国债、基础设施项目等固定收益资产,当基准利率处于高位时,投资回报更高,进而能为保单提供更强的保证利益。
一旦利率步入下行阶段,受监管规定限制,具备竞争力的高收益产品往往会陆续退出市场。此前英国保诚紧急停售多款高保障储蓄险,正是顺应全球监管趋严的整体趋势,而非单纯应对利差损问题。
![]()
永明近期上线的“祥月吉祥年金”正是利率周期影响下的典型代表。该产品在缴清保费后次月即可启动年金领取,保证利率区间为4.5%至5.5%,且支持终身领取。
但签约时间的微小差异会直接影响最终收益——早一周或晚一周投保,每月到账金额可能相差数百美元。原因在于,保险公司每周根据最新市场利率动态调整年金发放率。
目前正处于美元利率的历史高位区间,尽管未来普遍预期将逐步回落,此刻锁定长期高保证收益,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十年内最具性价比的时间窗口。
![]()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挑选保险不必深陷冗长复杂的条款迷宫,只需聚焦三个核心维度即可做出理性决策。
第一,产品利益是否真正惠及投保人?应警惕由高佣金驱动的“网红爆款”,综合考察分红实现率、收益构成(静态/动态)等真实表现指标。
第二,保险公司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是依靠历史优势维持现状,还是正通过让利策略开拓新增长曲线?像永明这类处于追赶阶段的企业,往往更有动力用优质产品打动客户。
第三,当前利率处于周期哪个阶段?在监管收紧、利率走低的大背景下,趁高位锁定长期收益,远比日后被动接受低回报更为明智。
![]()
结语
130年前,永明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第一份保单,以“天灾人祸必予赔付”的朴素承诺开启在中国的服务旅程。
130年后,合约形式早已进化为标准化电子文本,技术手段不断迭代升级,但贯穿始终的理念未曾改变——将未来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可规划的确定现金流。
人们在筹划子女教育基金、个人养老安排时,无需过分纠结当下某个百分点的利率变动,而应放眼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发展轨迹。
哪种金融工具能够穿越经济起伏,在增长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这种对“确定性”的执着追求,正是百年保险发展史留给现代人最宝贵的智慧遗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