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
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
其代表性项目囊括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等
共计184人入选
![]()
上一期
我们一起感受了部分传统医药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民俗”专题
感受福建文化的魅力
感受传承人的精神
![]()
![]()
从业23年,师从父亲兰曲钗。畲族服饰以五色为基调,运用凤凰、龙纹图腾及花鸟几何刺绣,象征畲族女性尊贵身份。兰银才精通传统刺绣、裁剪及图腾设计。他创新改良畲族服饰,融合现代时装元素;创立畲族服饰传承基地,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在福州多所中小学及高校开设畲族刺绣课程,累计培训千余人次。其作品《龙麒畲香》获多项大奖,并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际舞台。积极参与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推动畲族文化走向世界。
![]()
近日,《中国国家旅游》与演员宋轶一同走进福建山海画廊,一袭畲族服饰的她仿佛从古老传说中走来,衣袂翩跹间唤醒了人们对闽东秘境的好奇与向往。
畲族服饰主要体现在女性服饰上。畲族把女性视为皇家公主、凤凰象征,因而服装以凤为线条、饰物以凤为基调,头饰更以凤凰的整体轮廓科学地装点,全身上下处处体现凤凰吉祥之意,故称“凤凰装”。2008年,畲族服饰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畲族服饰由七个部分组成:上衣、裙子、水巾、手巾、围身裙、脚绑、鞋。饰品则有六样:凤凰冠、耳仰(即耳坠)、扁扣、手镯、脚镯和戒指。发式有三种形式:少女、订婚或准备订婚的姑娘、已婚妇女。畲族服饰反映着畲族的美好追求,以及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并通过节庆活动和其他社会交际的形式予以展现,是人类古代服饰的一种遗存形态。
![]()
![]()
图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业55年,师从父亲郑健,兄长郑爱食。漳州疍民习俗是以船庙“进发宫”为核心的水上文化遗产,涵盖渔业技艺、三坛神教科仪及送王船仪式三大体系,体现人海共生理念。郑休山精通手抛网、跳渔船等捕捞技艺及哪吒令咒鼓乐。1990年起主持进发宫事务,组织年度“送王船”活动;2018年促成中马宫庙结盟。其掌握的三坛科仪及疍民褒歌演唱技艺具有鲜明闽越文化特色,兼具民俗学与海洋文化研究价值。
![]()
图源:闽南日报
在我国东南沿海与江河沿岸,生活着一个世代以船为家、以水为生的特殊群体——疍民。他们依江傍河而居,以捕捞、水运为业,在长期的水上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疍民习俗,该习俗涵盖渔业技艺、祭祀礼仪、民间音乐等多个方面,承载着人与江河共生的生存智慧。
图源:漳州电视台
从九龙江上的渔业生产,到神秘的三坛科仪;从一年一度的“送王船”活动,到传唱百年的疍民褒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疍民们会举行“请王”仪式,将“外海王爷公”请进进发宫,祈求一方平安;到了农历九月十三,他们又会举行盛大的“送王船”仪式。每一个曲调、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疍民的历史文化。
![]()
![]()
从业27年,师从林聪治。湄洲妈祖信俗弘扬“立德、行善、大爱”精神。李少霞精通迎神上香、诵读祝文等全套仪式,主持数百场祭典活动。她深耕非遗保护,专注妈祖祭典规范化研究,组建祭典团、诵经团等传承队伍授艺。她率领湄洲妈祖祖庙祭典团队,足迹遍布东南亚、台港澳地区及福建、海南、广东、上海等地妈祖宫庙。主导湄洲岛实景演出《祥瑞湄洲》,组织妈祖巡安莆田等大型文化活动,获“中国十大海洋人物”等荣誉称号。
![]()
湄洲岛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的湄洲湾口,与台澎金马隔海相望。湄洲岛是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目前,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祖庙衍生的妈祖庙,3亿多人信仰妈祖。每年前往湄洲妈祖祖庙朝圣膜拜的海内外香客游人超过100万人次,湄洲岛因之被誉为“东方麦加”。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
妈祖信俗历史悠久、影响巨大,尤其在沿海地区、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妈祖形象可谓深入人心,老少皆知。历朝历代对妈祖均有封号,曾被誉为“海上和平女神”。湄洲妈祖信俗自成一体,内容独特,具有研究和保护价值,尤其是在进一步促进闽台两地交流和民众情感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
![]()
台湾省台中市人,从业20年。妈祖回娘家祭祀民俗源自宋代,是分灵宫庙回贤良港天后祖祠谒祖的仪式,包含仪仗迎驾、传统祭礼、乐舞等,体现民俗与艺术内涵,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刘映如精通祭祀规程,多次赴台、港、澳等地开展文化交流,参与学术研讨。积极推动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带领台胞参与贤良港祭典。筹集资金支持妈祖文化建设,推动青年参与,深化两岸文化认同,践行“中华妈祖行,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
妈祖回娘家祭祀民俗是莆田市秀屿区贤良港天后祖祠流行千年的独特民俗。秀屿区山亭乡港里村古称黄螺港,相传女神妈祖诞生于此,当地因流传“窥井得符”“伏机救亲”等许多神话传说而声名远播。
现存的港里妈祖祖祠始建于宋代,后几经修葺,保存明代建置,前殿为天后祠,后殿为林氏宗祠。祖祠每年依例举行的“妈祖回娘家”祭祀民俗活动,自宋代以来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港里传统文化遗存的一种独特文化景观,也是妈祖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妈祖回娘家祭祀民俗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以上3图图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妈祖回娘家”是一种由祖祠分香的宫庙或认同贤良港祖祠为原祖的宫庙到港里妈祖祖祠来朝圣、进香,祖祠举行盛大祭礼的一种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到三月,各地妈祖庙进香仪队护送妈祖神像到湄洲祖庙进香时,必先来贤良港天后祖祠谒祖,并在贤良港天后祖祠驻驾一夜,称为“妈祖回娘家”。次日一早渡海到湄洲祖庙进香,完成“请火”仪式后再返回贤良港祖祠驻驾一晚。当晚,贤良港祖祠设“驻驾筵”,祖祠内外张灯结彩,热闹非常,成为当地一道生动的民俗景观。
![]()
![]()
图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业30年,师从村中老前辈。长汀童坊闹春田源于长汀客家传统,活动包含祭典、巡游、民俗表演等,村民抬关公神像在泥田中竞逐,寓意祈福丰收,彰显勇毅精神。黄永煜长期参与并组织“闹春田”民俗活动,积极学习传统祭典仪式、祭文诵读技巧等。注重团结村民,弘扬客家好客精神,动员广大青年参与,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
在长汀县童坊镇举河村与举林村,每年都会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盛会——“闹春田”。这一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分别于每年的正月十二(举河村)和十四(举林村)举行,因其热闹非凡、充满激情的氛围,被当地人们称为“客家乡村狂欢节”。2022年,长汀童坊闹春田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以上2图图源:童坊镇人民政府
“闹春田”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当地人管它叫“抬菩萨”,为了方便在媒体上的称呼,媒体人管它叫“闹春田”。“闹春田”特指田中闹春,它是“走烂泥”“抬菩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最具特色的活动。活动中,村民们会抬着上百斤的关公像在泥田里奔跑、角力,以此来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
![]()
假如你来到福建
会惊奇地发现
这里的光从不曾熄灭
只是换了种方式在烟火里生长
传说中的非遗并不遥远
就在日常里跳动着
它们不是世界文化遗产里的冰冷坐标
而是“活着”的“东方精神”
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
fjlygroup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厦门文旅
漳州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
![]()
![]()
转载请标注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