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纽约市长竞选进入白热化阶段之际,前州长安德鲁·科莫所采取的竞选手段正引发广泛争议。
2. 随着投票日临近,科莫的言论逐渐偏离政策讨论的核心,转而聚焦于对手佐赫兰·马姆达尼的宗教背景,试图通过情绪化叙事影响公众判断。
3. 这种以身份标签替代政见交锋的做法不仅激起舆论反弹,也让人对科莫在失去民主党正式支持后是否正滑向民粹主义边缘产生深切忧虑。
![]()
4. 科莫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强调马姆达尼的穆斯林信仰,并在言辞间刻意营造一种潜在威胁感。
5. 尤其是在一次广播节目中,他与主持人对话时轻描淡写地说道:“愿上帝保佑,别再发生类似9·11的悲剧”,紧接着又补上一句,“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这种看似随意却极具暗示性的表达,在选举临界点上激起了强烈公愤。
6. 此类发言被广泛视为典型的伊斯兰恐惧症话语,令人质疑其真实目的并非推动公共讨论,而是煽动不安、放大偏见,从而动摇选民对特定候选人的信任基础。
![]()
外媒报道截图
7. 观察家认为,科莫此举意在吸引那些对社会变革持保留态度的中间选民和保守倾向群体。
8. 当马姆达尼提出将性交易非刑罪化的改革主张时,科莫并未从法律或社会福利角度展开辩论,反而将其立场与其宗教身份强行关联,构建出一幅“外来者挑战主流价值”的图景。
9. 此类操作不仅加深了宗教与族群间的误解,更暴露了一种危险的政治逻辑——为获取权力,不惜利用历史创伤和社会焦虑作为工具,牺牲政治伦理与多元共存的原则。
![]()
外媒报道截图
10.
![]()
外媒报道截图
11. 马姆达尼的回应与选民反应
12. 面对持续不断的攻击,马姆达尼没有选择回避,而是明确指出:这些言论不仅是对他个人尊严的侵犯,更是对纽约这座城市的包容精神的公然挑衅。
13. 他表示,科莫正在传递一个危险信号——只要你是穆斯林,无论你成长于本地、接受何种教育、秉持何种理念,都不应被完全信任。
14. 这种基于信仰的身份排斥迅速点燃了穆斯林社群的情绪,同时也引发了广大致力于种族正义和平等权利人士的声援。
![]()
15. 然而,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纽约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16. 马姆达尼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9·11”事件后城市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
17. 他的父母来自印度,他在曼哈顿下城出生并长大,亲历了“9·11”之后社区中针对南亚与穆斯林群体日益加剧的敌意与监控;他曾多次讲述自己少年时期因姓氏和外貌遭受盘查的经历。
18. 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对警务改革、移民权利与系统性歧视问题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他投身公共服务的根本动力。
19. 因此,科莫的攻击不只是针对一名候选人,更像是在撕开一段尚未愈合的社会伤疤,唤醒集体记忆中的恐惧与排斥。
![]()
20. 政治评论员分析指出,尽管此类煽动性言论可能在短期内提升部分选民的支持率,但从长远来看,依靠制造对立与恐慌来赢得选票,终将侵蚀民主制度的信任根基。
21. 此次市长竞选已不再仅仅是两位参选人之间的较量,它实质上成为了一场关于纽约未来方向的全民抉择——我们是要走向更加开放、公平的社会,还是容忍以恐惧为基础的政治操弄?
22. 在这样充满张力的氛围中,选民能否超越情绪干扰,依据政策实质做出判断,已成为决定这场选举意义的关键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