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询师宗熙先生。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我已经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诸多特征、行为模式以及应对策略。今天,我将从精神分析和动力学视角,分享NPD、BPD(边缘型人格障碍)等人格障碍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并非专业论文,而是一篇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科普文章,因此我会尽量避免使用术语,将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进行类比、阐述,让每位朋友都能轻松理解。
总的来说,要深入理解NPD的形成根源,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核心概念:自体、客体、客体关系和自体客体。这些概念较为抽象,我将先用“学象棋”的例子进行类比,然后再逐步阐述、总结。
二、学象棋的例子
为了便于理解,我以“学象棋”作为类比。如果你不会下象棋,也可以将其想象成学习武术、乒乓球或羽毛球等对抗性竞技运动,这些活动都涉及规则学习、技能练习和与对手的互动。
下面,言归正传:
一个人出生时并非天生会下象棋,通常在童年或少年时期由某位长辈(如父亲或其他亲人)教授。这位长辈会教我们象棋的基本规则,包括车、马、炮、象、士和兵的走法,以及基本的杀法和组杀技巧等。
这位最初的老师对孩子一生的棋风和棋艺影响深远,以下是几种可能的常见情况:
1、老师耐心且循循善诱
如果老师讲解生动有趣、充满耐心,会激发孩子的强烈兴趣。孩子会乐在其中,不断钻研,提高棋艺。反之,若讲解枯燥乏味,孩子可能觉得无趣,从而放弃学习。
2、老师强势且贬低
如果老师棋艺高超,但风格强硬、寸步不让、处处争先,甚至在赢棋后得意洋洋、贬低孩子。
这可能导致以下两种后果:
A、孩子自信心严重受损,导致消极学习或直接放弃学习象棋。B、继续学习,但内心形成了一种负面认知:对手总是咄咄逼人、试图欺负自己,因此自己也必须采用强硬风格,才能自我保护并适应竞争。
3、老师温和且平衡
如果老师棋风温和,有时故意让子,有时严格要求,让孩子体验输赢交替。这样,孩子就会认识到:只要认真下棋,就有机会获胜;通过持续学习和努力,棋艺会逐步提升。
此外,当一个人学会下象棋后,会自然产生疑问:我的棋艺水平到底如何?实力强弱怎样?这个问题无法靠自己主观判断,只能通过与老师或其他棋友反复切磋获得反馈。
如果赢多输少,孩子会充满信心和成就感,认为自己水平不错。反之,若输多赢少,则可能觉得自己棋艺欠佳,甚至产生自卑。
——这个例子非常贴近生活,且浅显易懂,读者需仔细品味,只有透彻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后文。
三、学象棋与人格形成的类比
下面,把学象棋的例子和人格形成的过程进行类比:
在上述例子中,“学象棋的孩子”相当于婴幼儿时期的个体,代表“自我”和“自体”的雏形。“学象棋的过程”对应人格的形成期。而那位“教象棋的老师”相当于一个特殊的“客体”,即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或主要照料者。
孩子并非天生会下象棋,需要老师指导,并在反复切磋中获得反馈,从而调整、修正并提升棋艺,同样,人格的形成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最初没有明确的“自我”或“自体”概念,他们通过与父母(或主要照料者)的互动,接收各种反馈(即“客体关系”),逐步区分自我与他者,最终形成稳定的“自体”和“客体”概念。
在下棋的例子中,孩子无法独自评估自己的棋艺水平(即价值感),需要通过与老师或其他棋友的互动获得客观反馈。在第三种温和平衡的情况下,孩子能形成稳定、积极的价值感,有利于日后持续提升棋艺。
人格发展亦然,如果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温暖、正向和稳定的客体关系,他们日后就能培养、发展出健康的人格,能够独立获得内在价值感,并维持情感平衡。
反之,在前两种负面情况下,孩子无法获得稳定的价值感,会觉得下棋压抑无趣,从而内心排斥,甚至长大后难以进一步提升棋艺。
人格障碍产生的根源也非常类似:如果婴幼儿时期的孩子长期经历负面的客体关系(如被忽视、打压或贬低),他们的自体发展会扭曲,无法形成健康的人格,也难以独立获得价值感(常表现为“空虚感”或“空心人”)。这正是NPD和BPD等人格障碍的重要成因。
那些能提供正向、支持性客体关系的“客体”,被称为“自体客体”。如果一个人缺乏稳定的自体,无法自我满足价值需求(常见于NPD和BPD),他们会转向外部索取,不断寻求“理想的自体客体”来填补内心空缺。
而这个“理想的自体客体”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血包”,即被NPD利用来满足情感需求的他人。
四、作者结论
综上所述,NPD、BPD等人格障碍的主要成因在于婴幼儿时期未能获得积极、正向的客体关系,导致自体发展不健全,自体残缺,无法独立获得稳定的价值感,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自恋膨胀(NPD)或情感不稳(BPD)。
通过与孩子学象棋的例子类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格障碍形成的深层机制。婴幼儿时期的客体关系如同孩子与象棋老师的互动,直接影响自体的构建和价值感的形成。
积极、正向的互动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人格,而负面、压抑的互动则可能导致自体和人格扭曲,进而形成NPD或BPD等人格障碍。理解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人格障碍的根源,也提醒我们在养育孩子或与他人相处时,给予更多温暖与支持,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对于那些已有相关困扰的朋友,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迈向治愈的重要一步。
五、补充说明
请注意:人格障碍的成因非常复杂,早年负面客体关系仅是其中一部分因素。其他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异常、生物化学失衡,以及后期环境和社会经历等。
【免责声明】
本文旨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心理学知识,所涉及内容仅为学术探讨和科普分享,不能替代专业医疗或心理咨询服务。文中观点基于心理学理论框架及个案研究总结,但无法涵盖个体差异的全部复杂性。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建议及时寻求具备执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师的专业评估与帮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