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五常市和湖南地区相继出现大量燕子滞留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视频画面中,数十只燕子散落在民居前的地面上,拍摄者称这些燕子因天气骤冷已无法继续南迁。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气候变化对候鸟迁徙的深刻影响。
![]()
燕子作为典型的迁徙鸟类,其迁徙行为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据鸟类学家观察,燕群通常在日间低空飞行迁徙,以便捕食飞虫补充能量。当气温骤降时,不仅燕子活动能力会减弱,其食物来源——飞虫的飞行高度也会降低,这导致燕子不得不消耗更多体力在低空觅食。在黑龙江出现的案例中,"断崖式"降温使燕群陷入双重困境:既要抵御严寒,又难以获取足够食物,最终因体力透支而集体滞留。
通过视频辨识,滞留燕群以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为主,混杂少量家燕(Hirundo rustica)。这两种燕科鸟类在我国东北地区均为常见夏候鸟,每年秋季都要完成跨越数千公里的迁徙。金腰燕体长约16-20厘米,最显著特征是腰部棕栗色横带;家燕体型较小,约13厘米,下体无纵纹。它们的巢穴形态也各具特色:家燕筑开放式碗状巢,金腰燕则建造封闭式葫芦形巢穴。最新追踪研究显示,东北家燕的越冬地主要集中在泰国等东南亚地区。
![]()
气候变化正在重塑候鸟的生存图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长期监测表明,近十年来候鸟迁徙异常事件发生频率显著上升。2024年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的研究指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候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气温异常波动导致38%的物种出现迁徙时间错配,食物资源短缺造成幼鸟存活率下降12%。在黑龙江案例中,当年出生的晚成幼鸟尤为脆弱,它们刚完成首次长途飞行就要遭遇极端天气。
面对受困燕群,公众可以采取科学救助措施。首先要避免直接接触,应及时联系当地林业部门或野生动物救助站。若条件允许,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提供温暖避风场所,但切忌随意投喂。更根本的是,每个人都应该从减少碳足迹做起:选择公共交通、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参与植树造林等环保行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成功放归的候鸟中,社区群众及时报告贡献率达67%。
![]()
这场燕子滞留事件折射出更深层的生态警示。南京大学气候研究中心模型预测显示,若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到2035年东亚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将增加40%,这对候鸟迁徙路线将产生连锁反应。中国观鸟会发起的"全国燕和雨燕调查"公民科学项目,四年来已收集到23个省区市、超过1.2万份燕子物候数据,为制定保护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湖南某湿地保护区,工作人员建立了"候鸟驿站"网络,在迁徙季提供临时食物补给点。这种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策略,或许能为缓解气候对候鸟的影响提供新思路。当我们看到那些冻僵的燕子时,不应止于唏嘘,而应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关乎鸟类生存,更是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每一次节能减排的选择,都是在为包括燕子在内的万千物种争取生存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