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戒律体系不仅承载着信仰规范,更蕴含着千年来的哲学智慧与伦理准则。这些戒律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系统,既是对修道者行为的约束,亦是对精神境界的指引。
道教戒律种类繁多,包括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等,虽因时代背景与高道解读各有侧重,然其核心宗旨始终如一——引导众生明心见性,臻于至善。以下将择要阐释其中精髓。
一、想尔九戒
托名于老子《道德经想尔注》的“想尔九戒”,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上品倡“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契合《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玄理;中品重“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体现“大音希声”的谦德;下品则言“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暗合“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处世智慧。正一派认为,持此戒者可趋仙道、延寿命、避灾厄,其思想与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境界一脉相承。
二、五戒与九真戒
老君五戒(杀、盗、淫、妄语、酒)作为持身之本,被《太上老君戒经》誉为“持法之根”。其内涵远超表象,与天地五行、人体五脏相呼应,如《黄帝阴符经》所言:“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戒律的持守实为调和天人关系的枢纽。而“九真妙戒”则为超度亡灵所设,强调“敬让父母”“忠于君王”“慈救众生”等九德,体现了道教“济世度人”的终极关怀,与《度人经》“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思想相映成辉。
据《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六称,此戒内容为:一者敬让,孝养父母;二者克勤,忠于君王;三者不杀,慈救众生;四者不淫,正身处物;五者不盗,推义损己;六者不嗔,凶怒凌人;七者不诈,谄贼害善;八者不骄,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专一。
三、初真戒
初真戒作为修道者的启蒙规范,涵盖五戒、八戒、十戒及女真九戒,旨在“树立道心,弘道立德”。其核心在于通过行为约束实现心性升华,如《初真戒说》所言:“十恶不生,凡心顿息”。清代王常月更将“三皈依”融入戒律,强调对道、经、师三宝的皈依,呼应了《云笈七签》中“修道必先奉戒”的传统。
初真十戒 以“忠孝仁信”为首,要求修道者“广济群生”“守贞节俭”,体现了道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其内容与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观互通,亦暗合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普世价值。
初真五戒:初真真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入道之初门,清心之良方,是出俗与入俗的枢纽,每入道者,必须牢牢领会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
这五戒是持身之本,护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为对照,就能益寿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后来发展成“八戒”。陆修静在《受持八戒》中说:在五戒之外加三戒: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倡伎。
初真十戒: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杂念,许受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
十戒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
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
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这十戒,托虚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护佑,永脱一切苦恼。
“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养,要做到忠、孝、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作为修道养性的前提,洁身戒行的道德规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竞向慕之、归之。
女真九戒:针对女性修行者,强调“贞洁持身”“慈悯不杀”,展现了道教对性别修持的差异化智慧,与《女青鬼律》中“男女异修,同归大道”的理念相契合。
九戒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三曰,惜诸物命,慈悯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曰,不得数赴斋会;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窃取人物。
四、中极戒与天仙大戒
中极戒三百条堪称道教戒律的集大成者,内容细至言行举止,广至传授戒箓,如《道教义枢》所言:“戒者,解业结之舟航”。而天仙大戒作为三坛圆满的最高戒律,唯有持初真、中极二戒无过者方可授受。此三戒构成了“戒律—功德—证道”的修行次第,印证了葛洪《抱朴子》中“积善立功,慈心于物”的成仙逻辑。
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总称为“三坛圆满天仙大戒”道书上讲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受初真戒者称妙经师。
五、斋日制度
道教的斋日(如十直斋日、八节斋日、三元斋日等)将戒律与天地节律相结合,通过特定时日的持戒,实现“天人感应”。这一制度既源于古代天文历法,又融合了《周易》“与时偕行”的哲学,如《赤松子章历》所载:“斋日天地气交,鬼神鉴临”,在时间秩序中赋予修行以神圣性。
十直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八节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三元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四始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三会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这些斋日是持戒做斋的特定时间,斋日里必须严格持戒、护戒,这样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净心感化世人。
道教的戒律体系,不仅是宗教规范,更是一种生命智慧的传承。从“想尔九戒”的玄思到“天仙大戒”的圆满,从个人心性修养到社会伦理构建,其内涵正如《道德经》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当代社会,这些戒律中蕴含的节制、慈俭、诚信等理念,仍可为浮躁时代提供精神滋养。若能以戒为镜,反观自省,则近可修身养性,远可通达“与道合真”的至高境界。

![]()

阅读到此,本文完毕。愿有缘读到本文的朋友,吉祥富贵,诸事顺意;
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欢迎大家点赞,转发,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