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社交平台上,有一位男士分享了一件深藏心底的隐痛:
年少的时候,有两位女同学来家里做客,他想大方一回,请他们喝茶,就跟妈妈要零花钱。
妈妈掏出5毛钱,狠狠地扔在地上,不耐烦地说:拿去。
他当时就有种屈辱的感觉,但碍于同学的面子,弯腰从地上捡起那枚硬币,不过,尊严碎了一地。
他已经30多岁,经济独立,但是始终没有办法和父母亲近,也特别抗拒婚姻。
他说,那5毛钱就是导致这一切的根源。
![]()
在一个关于小时候跟父母要钱的文章里,多条评论引发共鸣:
有人说 “小时候要钱买练习本,妈妈骂我‘败家子’,直到现在花钱都有负罪感”;有人回忆 “想要 钱参加同学生日会,爸爸说‘不如把这钱省下来给你交学费’,从此再也不敢提任何需求”。
孩子开口要钱,本是带着依赖和信任的期待,可父母随口的回应,却常把这份期待变成伤害。
以下这 4 句话,最该从父母的嘴边剔除,因为它们伤害的不只是孩子当下的心情,更是未来面对金钱与亲情的底气。
第1句话:“你以后听话吗?不听话,就不给你这10块钱”
“想要这10块钱买漫画?先保证叫你干啥就干啥,听话才给你!” 这句话,几乎是很多父母面对孩子要钱时的 “条件反射”。
我们总觉得,用钱当 “诱饵”,能让孩子乖乖听话,可没想到,这短暂的 “顺从” 背后,藏着更长远的伤害。
有网友说:如果不说“我听话”,就得不到钱,只好违心服从。那种无助、屈辱的感觉一辈子忘不了。
同时,可能让孩子养成凡事和金钱挂钩的习惯。
有一位上海的妈妈在社交平台分享困惑:每次让女儿帮忙做些小事,女儿总是问“给多少钱”。
思前想后,才反应过来,是她长期把钱当作 “听话才给钱”挂在嘴边:孩子一要钱,就说“你做到好好吃饭就给你钱”“你做到按时睡觉就给你钱”。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行为会导致孩子内部动机外化。
当 10 块钱变成 “听话” 的交换条件,孩子不会明白 “听话是因为尊重他人”,只会觉得 “服从是为了拿到这 10 块钱”,连亲情都成了需要用金钱衡量的交易。
![]()
第2句话:“你学习好了,再给你这 10 块钱”
“想要10 块钱?先考进班级前10名再说!”“这次月考进步了,才给你10块钱!”
在看重成绩的当下,很多父母总习惯把 “钱” 和 “学习” 绑在一起,以为能激励孩子,却没想到,我们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是把成绩当筹码,可能透支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
河南高中生小宇为了买心仪的篮球鞋,拼命冲刺月考,终于考进年级前十。可当他拿着成绩单要零花钱时,母亲却改口:“这点进步算什么?等考上重点大学再说。”
小宇瞬间崩溃,从此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一落千丈。
心理学上的德西效应认为:当外在奖励取代内在兴趣,人会逐渐失去对事物本身的热情。
学习本是孩子自我成长的过程,可 “成绩换钱” 的逻辑,让学习变成了 “挣钱” 的任务。
更可悲的是,这种方式会让孩子觉得 “父母的爱需要用分数兑换”,亲子间的情感也沦为功利交易。
![]()
第3句话:“别买零食!这 10 块钱省下来做别的”
“想要10块钱?是不是又想买零食?别买那些垃圾食品,这 10 块钱省下来给你买练习本!”
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要钱,就默认是买零食,下意识地拒绝。
我们怕孩子吃坏身体,却忘了,这10块钱背后,可能藏着孩子的社交需求、小小的心愿。
当我们刻意强调“别买零食”,孩子反而更容易去买零食。
央视网曾采访过一位 “焦虑妈妈”:
为了让孩子少吃垃圾食品,她对零食严防死守,孩子每次要钱买零食都被厉声拒绝。
可没想到,孩子上初中后开始偷偷攒钱买零食,甚至一次吃下好几包薯片,身体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
这位妈妈才意识到,过度禁止反而引发了孩子的 “报复性消费”。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6-12 岁是孩子建立自主意识的关键期,适度的消费选择权能帮助他们培养判断力。
合理引导远比一味禁止更有效。
一位妈妈的做法则值得借鉴:她给孩子设立 “每周15元零食基金”,告诉孩子 “可以自己选零食,但要注意看配料表”。久而久之,孩子不仅学会了比价,还能主动选出相对健康的选项,甚至会把零食分享给同学。
![]()
第4句话:“你就知道要 10 块钱,你知道妈妈多辛苦吗?”
“又要10块钱?我一天上班才赚多少钱,要交房租、要给你交学费,你就不能省着点花?”
经济压力大时,很多父母听到孩子要钱,就忍不住倾诉辛苦。
我们以为是 “忆苦思甜”,却没想到,这10块钱成了压在孩子心里的 “负罪石”。
知乎上有位网友分享了童年阴影:每次他要钱买文具,母亲都会翻出账本哭诉:“你知道我一个月工资才 3000,这10块钱够我买两天的菜了。”
久而久之,他变得极度自卑,成年后哪怕经济独立,也不敢花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总觉得 “享受就是罪过”。
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孩子的认知里,“10 块钱” 就是 “想买的东西”,理解不了 “10 块钱背后的生活压力”。
过度强调 “妈妈辛苦”,会让孩子觉得 “我要 10 块钱是错的,我是家里的负担”,甚至形成 “花钱就是罪过” 的扭曲认知。
就像一位网友吐槽的:“每次妈妈说‘我为你多辛苦’,我都觉得自己是个累赘。”
![]()
孩子想要10块钱,是 “我的需求会被听见”“我会被好好对待” 的安全感。
用金钱绑架听话,会让孩子失去自主人格;用成绩兑换金钱,会透支学习的热情;用禁止否定需求,会剥夺成长的机会;用苦难施压,会套上负罪的枷锁。
下次孩子再开口说 “妈妈,给我10块钱” 时,不妨先停一秒,蹲下来问问他 “想用来做什么”。
这 10 块钱可能买不了贵重的东西,却能买给孩子一份被尊重、被理解的底气 —— 而这份底气,会支撑他未来敢花钱、会规划,更敢爱与被爱。
毕竟,你回应的不只是 10 块钱,更是在塑造一个懂得尊重、拥有热情、学会自主、心怀底气的生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